碎瓷嵌艺 檐上花开

——嵌瓷艺术漫谈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5期作者:李盛虎
字号:默认超大|


福建漳州东山关帝庙 视觉中国/供图

嵌瓷起源并流行于闽南和潮汕地区,也称“剪瓷雕”“剪黏”“贴饶”,是一种屋脊装饰艺术,通过将彩色碎瓷片镶嵌在灰塑的泥坯上,瓷片的釉面色彩和表面弧度形成斑驳繁复的肌理,达到建筑装饰的效果。

嵌瓷至迟在明代便已出现,其产生发展与闽南和潮汕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有着密切关联。这里临山靠海,自古地狭人稠,建筑不以体量取胜,而以精致著称,加之远离中原,建筑法式独特,自成一派,呈现出用色鲜艳、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地域特点。屋脊作为建筑最突出的视觉焦点之一,最初采用灰塑加彩绘的方式进行装饰,但因海风侵蚀灰塑,色彩并不能长久保存,需反复修缮,费工费时。


广东揭阳城隍庙嵌瓷 李盛虎/供图


福建诏安文德祖祠嵌瓷
李盛虎/供图


福建泉州天后宫嵌瓷
李盛虎/供图

与此同时,闽南和潮汕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彩色瓷生产基地,著名的德化窑、漳州窑、潮州窑都位于这一区域,瓷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彩色瓷残次品为嵌瓷的产生奠定了材料基础。或许出于偶然,又或许是长期的摸索与实践,总之,五彩斑斓的瓷片一被嵌上屋脊,便以其不易风蚀、长久鲜艳、斑驳繁复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成为闽南和潮汕传统建筑中最为鲜明的地域符号。


广东揭阳城隍庙嵌瓷
李盛虎/供图

明清之际,随着人口增殖,地窄人稠的闽南潮汕更是地不足耕,加之战乱四起、台风肆虐、水旱频发,向海而生的闽粤先民便向台湾地区和东南亚迁徙。他们渡海峡、下南洋,把闽南潮汕文化带到那里,同时带去的还有屋脊上绽放的嵌瓷。东南亚的其他民族也逐渐喜欢上精美的嵌瓷装饰,曼谷大王宫、顺化皇城里绚丽的嵌瓷,可称得上最早一批成功输出的“文化符号”。

迁出闽南潮汕的移民不只面向大海,也走入了大山。在清初“湖广填川”移民运动中,入川的除了湖广(湖南、湖北)移民外,还有大量的闽南潮汕移民,嵌瓷也便随闽粤移民一同传入巴蜀。只是巴蜀不同沿海,几无风蚀,蜀中也不产彩瓷,嵌瓷便也入乡随俗,有了巴蜀模样。巴蜀嵌瓷多用本地产青花瓷为原料,用色淡雅,也不再满铺屋脊,而是作为灰塑的补充,装饰线条,画龙点睛。


越南顺化皇城紫禁城正门 视觉中国/供图


马来西亚槟城乔治敦的一处中国寺庙 视觉中国/供图


泰国曼谷大王宫内的寺院建筑 视觉中国/供图

嵌瓷,这种独特的建筑装饰工艺,从闽粤到四海,跨越山海;从明清到当代,穿越古今。正如其雨打不褪、风吹不蚀的特性一般,嵌瓷静静地据守在传统建筑的壁上檐头,犹如高耸的华冠和云髻,历久弥新,花开四海。

(本文配图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李盛虎 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语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