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河南省光山县东岳村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5期作者:潘瑛矗
字号:默认超大|


2022年5月,东岳村梯田花海美如画。杜青/摄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实地考察时指出,“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放松”,并鼓励大家“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

三年多来,老区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出的方向,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让脱贫后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非昔比的魅力东岳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非常差,住的房子是土坯房,非常破旧。外边刮风,屋里直接全部都是灰尘,睁不开眼。”村民喻云意回忆起过去的苦日子时说道。现在的老喻,加入了村集体合作社,不仅通过种植茶叶和油茶脱了贫,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当起了村文化中心管理员,为从全国各地来到东岳村的游客免费讲解东岳村的脱贫故事。而他家也依靠党的易地搬迁扶贫政策,从土坯房搬进了新建的二层小楼,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来过之后,全村群众干劲更足了!我们的好日子,都是党的扶贫好政策带来的,今天的东岳人,走出去腰杆更直了!”喻云意笑着说。

东岳村全村总面积8.7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组、41个自然村,共592户、2211人。多年前的东岳村,还是个国家级贫困村,全村2000多人中近三分之一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那个时候,村子道路狭窄,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也非常落后。”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说,“交通闭塞、产业基础薄弱等‘穷根’,严重制约着东岳村的发展,群众守着绿水青山没饭吃。”

现如今的东岳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标准农田里油菜花开得正旺,稻田小火车上充满了来这里研学游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东岳古街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摩肩接踵……“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穷乡僻壤”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


2022年5月,一列满载游人的小火车从田间驶过。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民委员会/供图

“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路灯亮了,垃圾分类了,生态农业发展起来了,旅游业也火起来了,村集体带着大家富起来了。”村民肖从保自豪地说。曾经的老肖不仅是贫困户,更是远近闻名的懒汉。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通过一次次做思想工作,拉着老肖进了村保洁员队伍,看着周围群众对自己态度的变化,老肖下决心再也不当懒汉了。2019年,老肖买了电动三轮车,除了做保洁还帮人拉货挣钱。“我还要好好地干,要让我的两个娃过上好日子。”老肖说。

党建引领,让党组织成为群众致富的“铁靠山”

如何高质量实现东岳村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这曾经是摆在东岳村“两委”和驻村第一书记面前的头等大事。村“两委”和驻村书记一班人注重通过党建引领,“聚民心、汇民智”,推动各项工作开展。村内成立了“党员先锋队”,不仅在防汛抗旱、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产业发展上,更是让党员作表率、当标杆。

东岳村大力推行“支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依托光山县对油茶种植的扶持政策,村集体成立东岳村油茶专业合作社,与村里所有脱贫户签订务工协议,带动群众增收,并且组建东岳村油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通过党员在合作社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合作社引来专家传技术、找渠道,让务工群众有了主心骨。

“‘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这不仅仅是我们当地的一句俏皮话,也是油茶产业助力我们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爬上山坡,党员邓玲看着随山势连绵起伏,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茶树说道,“油茶果可别看它小,等它成熟了,就成了我们村农民的‘致富果’:油茶籽榨出的山茶油,是餐桌上的高品质食用油;茶籽饼可用于农药、医药、日化等行业;提取完茶皂素的茶粕,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及饲料。”通过村集体种植的700余亩油茶树,东岳村集体不仅每年增收10余万元,还带动了村里100余户脱贫群众致富。


2021年8月,东岳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田间党课活动。裴斌奇/摄

“我们村党总支不仅要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好,更要把总书记关心老区人民、为老区人民指明幸福路的恩情宣传好!”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说。东岳村集合党员群众力量成立集体企业“东岳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以东岳村脱贫攻坚的真人真事为素材,开发“听一场红色宣讲、上一堂田间党课、与致富带头人进行一次座谈、参与一次田间劳动、看一场红色电影、学一首红色歌曲”的“6个一”党建课程体系,包括《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宣讲、《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稻田现场教学等内容,为到东岳村开展党建活动、培训研学的团体和游客提供培训讲解服务,每年服务游客20余万人次。

深耕文旅融合,种下集体经济“幸福树”

坐落在淮河岸边的东岳村,不仅四季分明、景色宜人,更有历史和生活积淀下来的“四色文化”,让这个小山村在灵秀上又增加了一分厚重。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一部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在这里留下了革命足迹,不屈的“红色”是东岳村的一抹鲜艳的荣光;梯田里生机盎然的水稻、山坡上翠绿欲滴的油茶和茶叶,还有村民们白墙黛瓦的房舍,俨然一番江南水乡的“绿色”风情;自宋代以来,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鼓戏在村内广为传唱,“粉色”的戏服舞动在村口的广场和群众的心间;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东岳寺、“五虎拜佛”的传说、历史名人杨广坤和他“东岳十八作坊”的故事,更让东岳村的“古色”华丽而深沉;“红、绿、粉、古”四色文化,让东岳村有了“花鼓之源,古坊东岳”之美称。


2020年10月1日,东岳村民在文化广场表演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闹台锣鼓”喜迎国庆。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民委员会/供图

依托村内四色文化资源,在光山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村集体收集红军革命故事、脱贫攻坚故事建设了“东岳村史馆”;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村内建设梯田花海、稻田小火车、养生栈道等项目;围绕生态旅游,村里大力发展“稻虾米”、油茶、茶叶、婺源菊、中草药玫瑰等观光与经济兼备的特色农业项目1500亩;村集体通过整合村里6支民间花鼓戏班、皮影戏班等“非遗”表演队伍,成立“花鼓之源”东岳乡村文化合作社,在新建成的“花鼓戏传承中心”剧场为游客们进行花鼓戏、地灯戏、皮影戏、狮舞、旱船舞等民间艺术表演;在村里民俗文化商业街上,由村集体参股的商业运营公司牵头,把制陶、榨油、酿酒等传统技艺传承人请来,让群众参与到“东岳古街十八作坊”的开店和经营当中,实现旅游富民。


2021年10月14日,正值重阳佳节,东岳村举办重阳孝老敬亲活动。图为村民表演旱船舞。潘瑛矗/摄

东岳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介绍说,截至目前,全村有文化从业人员200余人、旅游从业人员120余人,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全年文化演出、特色农家乐、四方景农场、东岳客栈、电商公司、红色宣讲公司等旅游产业收入累计达12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300元,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村增收的支柱产业。

开展直播带货,解锁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这是我们东岳实业的特色农产品油条挂面,能让你吃出小时候的味道……”面对直播间里全国各地的网友,作为村集体经济负责人的裴斌奇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手中的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岳村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给东岳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东岳村注册了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账号,还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引入了“云书网”“邮乐网”“金融e站”等多个电商平台,增设物流快递网点,让电商网络距离村民更近一步。同时,为了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村集体公司申请绿色认证、建立溯源体系、升级包装质量和成立售后团队,通过网络直播和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

为了让更多群众通过电商致富,村集体多次在村里开展“大咖教你卖农货”活动,邀请“网红”现场授课,手把手教村民登录平台、开通直播、推介产品。2021年以来,东岳村农产品依托京东、抖音、832平台、云书网等互联网销售渠道,外销突破1000万元。电商的引入,不仅为村里农产品找到了好销路,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有想法、有思路、敢为人先的带货达人、乡村代言人,卖茶叶的“东岳老杨”、卖旗袍的“小芳姑娘”等村播纷纷登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迈进,创造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如今的东岳村,四季如画,游人如织,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休闲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以及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相信东岳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作者:潘瑛矗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驻东岳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