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市映山红生态公园杜鹃坡杜鹃花盛开。韩冷/摄
广阔的原生林,葱翠繁茂;穿城而过的雅鲁河,绵延千里;平静如满月的基尔果天池,镶嵌在高山幽林之巅。扎兰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的连接点,是一座镶嵌在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小城。在境内1.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118.36万公顷森林、28万公顷草场和4.85万公顷湿地,让它赢得了“北国江南,塞外苏杭”的美誉。
逐美而来:杜鹃花开 莫负春光
春和景明,繁花似锦。积蓄了整冬力量的“兴安杜鹃”立刻苏醒,它的绽放也为呼伦贝尔大草原春季旅游奏响了序曲。兴安杜鹃,又称映山红、达子香、达达香,是呼伦贝尔市市花。而扎兰屯市便是呼伦贝尔“兴安杜鹃第一枝”最早的绽放地,其宏大壮观的场景已名扬海内外。
游客在映山红生态公园杜鹃坡赏花。韩冷/摄
走进位于扎兰屯市区西南部的映山红生态公园,翠屏山下的杜鹃坡花海浩荡,来往游客或在栈道上俯瞰姹紫嫣红,或在灌丛间细嗅花草芬芳。
由于“扎兰杜鹃”种植密度大,植株低矮(约1米高),没有高大乔木,且离市区较近,映山红生态公园成了摄影采风、登山赏花、刷朋友圈的好去处。为方便游人安全登山赏花,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植被,扎兰屯市在翠屏山杜鹃坡修建了木栈道和观景平台。“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带上设备来这里拍些照片和视频,发在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收获了不少点赞呢!”正在木栈道上拍照的摄影爱好者于海洋高兴地说道。
漫山遍野的杜鹃迎春盛放,宛如一片低飞的望不到边际的红云,为北疆的辽阔大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重塑生态:写好“绿色文章” 铸就生态底色
春风骀荡,草木葳蕤。千亩杜鹃花开成海,勾勒出一幅秀美的春日画卷。
曾几何时,翠屏山杜鹃坡还是一片荒坡,林木被随意砍伐,生态破坏严重。
青山不青,如何整治?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扎兰屯市委、市政府把守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扛在肩上,重点实施了城市污水处理厂、重点企业排污设施提标改造等一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程,挂牌建档百年古树155棵,累计造林19.7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70.04%。
“荒山、荒坡‘一寸不让’!”重塑之下,如今荒山变花海,是风景,亦是扎兰人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成果。
建楼不伐树、修路绕树走、赏花不折枝……群众自发自觉地共建,美好环境成了扎兰屯的亮丽名片。经过多年努力,扎兰屯市摘取了一系列国家级金字招牌,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
2021年9月7日,扎兰屯市蘑菇气镇农民收储万寿菊。韩冷/摄
山添绿,人增收。扎兰屯市通过林下资源有序利用,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截至“十三五”末,该市食用菌农发展到216户,菌厂发展到74个;黑木耳栽培量由2013年的550万袋发展到1500万袋,产量由50万斤发展到150万斤,发展黑木耳吊袋大棚85栋;建成1家食用菌研究所;建成7个较大的种植基地,“扎兰屯黑木耳”成为欧盟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扎兰屯榛子”“扎兰屯沙果”“扎兰屯葵花”等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90个,生态成效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文旅融合:打造旅游新业态 构建旅游新格局
“赏完花”,如何把更多的游客“留下来”?
扎兰屯以赏花节为契机,充分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举办杜鹃花短视频大赛、民间艺术展演、摩旅穿越、网红赏花直播、塞外音乐节、文旅商贸展等主题宣传系列活动,新增夜赏杜鹃、娱乐体验等新业态,设计特色赏花游线路产品,为游客打造一场大自然的视觉盛宴。
“我们推出了大马戏表演、亲子娱乐、灯光秀等体验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扎兰屯市映山红生态公园负责人说,丰富的活动不仅聚集了人气,也燃起了人间烟火气,预计五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将达到45万人次以上。
位于内蒙古扎兰屯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柴河月亮小镇 视觉中国/供图
此外,扎兰屯市还将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和社会资本,全力打造庙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翠屏山映山红生态公园、金龙山四季运动主题乐园、扬旗山水上乐园和柴河月亮小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动景区景点提档升级,着力构建独具特色、多点支撑的旅游精品线路,让“杜鹃红”全域资源成为全域风景。
扎兰屯市在聚焦度假休闲、观光体验、民俗风情等系列旅游产品的同时,还将拓展森林湿地、火山天池、冰雪运动等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低空体验、农业嘉年华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康养旅游、冰雪旅游等产业,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扎兰屯市吊桥公园美景 韩冷/摄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优势资源。扎兰屯市把草原的游牧文化、“三少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的民族文化和中东铁路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进一步深挖本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全域、全季、全产业链的旅游产业新格局。
如今,“春赏杜鹃”已成为扎兰屯文旅的一张金名片,释放着这座城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乡村文化、美食文化等美好的不同切面,也让更多身在扎兰屯之外的人们纷纷重新回到家乡,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执笔:韩冷)
(责任编辑:张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