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夜,小读者体验布里亚特蒙古族沙嘎游戏(一种掷骨游戏)。
近年来,为进一步倡导全民阅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依托伊敏河文化休闲长廊打造“文化夜市”,在农村、牧区等处设立“移动草原书屋”,打造“家门口的图书馆——阅读领跑基地”,让阅读成为新的时尚。
文化夜市:让书香飘进市井街衢
2022年8月,哈萨尔大桥下的伊敏河文化艺术休闲长廊上,一场名为“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惠民季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民阅读嘉年华”的“文化夜市”如约而至。
邹起是内蒙古工业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参加这次文化夜市活动纯属偶然。“暑假期间,我刷到了呼伦贝尔市图书馆的志愿者招募信息,便报名成为文化夜市的志愿者。一大早我就跟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布置场地,今晚我的任务是帮助工作人员完成‘换书大集’的书券兑换。我身后的这些中外名著、文学经典,统统可以按需兑换,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
一位陪同儿子参与“自然奇遇记”活动的家长告诉工作人员,“双减”政策落地,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参加这样的科普活动,尤其是家门口的文化夜市给了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我第一次和儿子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树叶的组织。当孩子参加抢答游戏环节时,我也不由地跃跃欲试……通过科普实践活动,孩子们能够切实体会到自然与科学的神奇魅力,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在文化夜市的“转角遇到阅读”灯光打卡区,两位学生正在体验特色活动。
无论是成语飞花令、汉字听写大会、四大发明体验,还是干冰秀、空气炮、地球悬浮,以及文学经典导读、夜间文化论坛……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此交汇、碰撞。“很惊喜,没想到在海拉尔不仅能够体验草原风光的秀丽,还能夜游‘文化夜市’。”一名来自福建的游客说,他是在欣赏了草原夜色后,听朋友说市区夜间的文化活动同样精彩,就急忙赶来参与。
据呼伦贝尔市图书馆负责人介绍,“文化夜市”并非图书馆白天阅读推广工作的简单复制和延伸,而是在综合考虑市民及游客夜间生活规律和文化审美取向的基础上,打造推出的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服务。
移动书屋:把书籍送到牧民身边
呼伦贝尔地域辽阔,人口分散。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四个牧业旗辖31个苏木(镇)、236个嘎查(村),至今仍有部分牧民保留着每年从夏营地迁徙到冬营地的游牧习惯。
“移动草原书屋”阅读推广系列活动现场,孩子们与书籍合影。
游牧迁徙导致牧民借书不方便,为解决这一困难,呼伦贝尔市图书馆创新性地推出了一项文化惠民举措——“移动草原书屋”。无论节气如何变化,游牧迁徙到何处,只要有蒙古包在,书屋就在,阅读就在。
“移动草原书屋”立足牧区最基层的苏木嘎查,自2020年开始运行,每年根据实际情况新建2—3家,如今已开设7家。每个书屋储备图书不少于700册,报刊不少于5种,图书内容涵盖中华传统文化、党史学习教育、少儿读物等,既有汉文的,也有蒙古文的。
经过几年的经验累积,“移动草原书屋”逐渐成为牧民学习知识、发家致富的“金钥匙”。鄂温克旗锡尼河西苏木“移动草原书屋”管理员说:“自从苏木有了‘移动草原书屋’,牧民总会来此翻阅感兴趣的书籍,不仅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还能了解一些关于民事纠纷、畜牧养殖等方面的知识。”
如今,“移动草原书屋”不仅是牧民的精神家园、文化驿站,并且已经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民阅读在牧区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
领跑计划:为孩子点燃求知的灯盏
如何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是呼伦贝尔市图书馆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1年,图书馆启动了面向当地青少年推出的馆校家社协同育人阅读项目——“阅读领跑计划”。他们通过建立阅读领跑基地,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主体在少儿阅读教育、图书利用、活动课程、课题研究等领域的合作,旨在让少年儿童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阅读奇妙夜,一家三口正在进行亲子帐篷夜读。
目前,呼伦贝尔已建立9家阅读领跑基地,年流通图书8500余册,开展各式阅读推广活动96场,惠及少年儿童万余人。2023年,呼伦贝尔市图书馆将打通社区与学校的借还路径,实现“一卡借阅、就近还书,一馆藏书、全民共享”的全新借书模式。
走进学校,接触学生,推广阅读,传递书香……呼伦贝尔市图书馆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和家长成为阅读推广的倡导者、践行者、受益者。
“在边疆牧区推进全民阅读,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呼伦贝尔市图书馆馆长李颖婷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呼伦贝尔的文化,倾听呼伦贝尔的故事,让朗朗的读书声在呼伦贝尔草原回荡,给这个高寒的区域带来活力和朝气。”
(责任编辑:张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