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 周恩来总理(前排右七)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前排右五)访问非洲十国期间,在阿尔及利亚接见中国首支援外医疗队队员,与他们合影留念。
1963年,一批伴随新中国共同成长的白衣天使远赴异国他乡,用一段“白求恩式救死扶伤”的经历掀开了新中国援外工作新的一页。60年来,援外医疗队员以仁心仁术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不仅防治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引进高精尖医学临床技术,带去中国传统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还为受援国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留下了“不走的中国医疗队”。
2023年2月9日,正值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向他们以及广大援外医疗队员致以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称赞中国医疗队队员们“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60年铸就崇高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1962年7月,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脱离法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外籍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几乎全部撤走。境内缺医少药、疾病横行,民众求医无门,阿政府向世界发出医疗援助呼吁。随即,中国率先向世界宣布将派遣医疗队赴阿长期工作。
“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排除万难也必须得去。”队员们有的离开了新婚燕尔的妻子,有的舍弃了国内发展机会,有的无法为去世的父母奔丧……1963年4月6日,从北京、上海等地优秀医生中抽调组成的医疗队奔赴阿尔及利亚!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数量逐渐增加,援外医疗队伍不断扩大。从乞力马扎罗山到几内亚湾,从尼罗河畔到东非大裂谷,从茂密的丛林深处到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中国医疗队广泛分布在非洲大地上,并向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继续延伸。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2006年,中国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离开时,与当地医务人员依依惜别。
援外医疗队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那里经济发展落后,社会政治环境复杂,援外医疗队首先要“过三关”——语言关、生活关、风土人情关,还要常常面临气候炎热、疾病肆虐、交通不便、生活物资缺乏等重重困扰,甚至连基本的水电供应都得不到稳定保障。面对巨大的挑战,队员们坚持因陋就简,迎难而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不叫苦叫累,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尽最大努力为受援国人民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在几内亚,成功实施该国首例开胸手术;在圭亚那,走进热带雨林深处,把医疗服务送到当地民众“家门口”;在老挝,进行免费手术,帮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他们一次次在艰苦条件下成为“创造奇迹的人”,也凭借一颗医者仁心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人”。
60年来,一代又一代光荣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在海外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发扬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把全部情怀和精力倾注到医疗诊治工作上。在面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紧急事件中,队员们总是冲锋在前,不计得失,竭尽全力挽救生命。有的队员6次援外累计服务12年,有的祖孙三代援外,他们用行动践行着白求恩式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国医疗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和高尚情操。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出席中刚友好医院竣工剪彩仪式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医疗队不仅在为非洲人民服务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无上荣誉,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造就了一种崇高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这就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精神不仅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医疗队员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让中国医学创新成果惠及世界百姓
援外医疗队的敬业奉献和积极进取不但推动了受援国健康事业向前发展,也将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结合形成的创新成果带到了世界各地,让合作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中国的医疗援助,特别是援外医疗队的长年耕耘,为非洲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援外医疗队在海外曾创造多项技术成果,实现多个零的突破。为适应新形势下受援国对我国医疗卫生援助的更高期望和要求,援外医疗队工作不断探索新模式。2013年起,中国组织派遣短期医疗队赴博茨瓦纳、阿尔及利亚等30多个国家进行义诊,开展“光明行”活动,为当地群众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评价;与41国46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支持2国建立25个重点专科中心,将医疗技术援助机制化、系统化;采用传帮带等多种方式,为当地培养大量卫生技术人员,为受援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09年11月2日,援马里医疗队实施该国首例腹腔镜手术。左一为来自中国浙江的援马里医疗队队员吴峥嵘,右一为前来观摩手术的古巴医疗队医生。
中国与世界多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持续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合作。以非洲为例,除了派遣医疗队外,中国还向非洲国家援建医院、诊所,赠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开展卫生人力资源培训,推动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在创新医疗技术引入、远程医疗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出一些卓有成效的医疗合作新模式,为促进医疗援助合作提供了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方案”。援外医疗队立足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结合病患特点,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医学的转化成果,在医教研等方面开展系列合作。比如,中医针灸诊疗技术因其疗效显著、成本低廉而深受当地各阶层百姓的喜爱,在非洲掀起一股中医热。
2006年12月10日,第12批援中非医疗队随中非总统夫人前往距首都班吉35公里的村庄义诊。图为眼科医生在给患者作检查。
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我国共向有关国家派出1200余名医护人员,收治800多名患者,完成1.2万余人次公共卫生培训。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在自身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迅速向34国派出37支抗疫专家组,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22亿剂新冠疫苗,开展了新中国历史上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要求:“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援外医疗队已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一批又一批医疗队员励精图治、无私奉献、不断探索、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卫生发展合作之路,为我国开展全球卫生发展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援外医疗工作新发展格局。
2009年8月,刚抵达阿布欧舍医疗点的陕西省第29批援苏丹医疗队在没有吸引器等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呼吸成功抢救了一对母子。
稳中求进,创新援外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增强援外医疗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落实好“中非卫生健康工程”“中阿卫生健康共同行动”“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等重大卫生援外举措,创新援外模式,推动升级换挡,提升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的影响力。坚持医疗服务与技术帮扶、“走出去”和“请进来”、长期医疗队和短期专家组、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四个统一”,加强医防融合,支持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设,优化发展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轮驱动,创新项目、短期义诊、能力建设、人员与技术交流多点开花的全方位、立体式新格局。
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以“纪念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线,在国内外开展一系列纪念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充分展示援外医疗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国内外民众更多了解、支持援外医疗工作。系统总结援外医疗60年的宝贵经验,形成可供全球借鉴的公共产品,推动国际卫生援助向卫生发展合作转型,讲好新时代援外医疗故事。
多措并举,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各方重视、关心和支持援外医疗工作,完善落实各项投入和保障配套机制,切实解决援外医疗队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日常关心关爱,做好安全保护,让援外医疗队员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强化援外医疗管理人员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加强政策、技术、人员、经费等支持保障力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援外医疗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不断开创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