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 雄安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样板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4期作者:本刊编辑部
字号:默认超大|


雄安新区项目工地夜景航拍 视觉中国/供图

春日的雄安,跳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脉动。

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从“规划先行”到“雏形初显”,雄安新区 , 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正在加快“拔节生长”。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倾注大量心血,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雄安新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雄安新区功能定位,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努力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之城。

重点项目奏响建设“奋进曲”

连日来,在雄安至忻州高速铁路(简称“雄忻高铁”)雄保段施工现场,大型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到处是紧张有序的繁忙景象。

自2月25日雄忻高铁雄保段进入全面主体施工阶段以来,工程建设一直保持高强度推进。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雄忻高铁项目总工程师李阳说:“今年雄忻高铁雄保段新盖房特大桥等3座大桥的钻孔桩将完成施工,桥墩将浇筑50%,预计到2024年实现大桥主体全部完工。”

与此同时,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也在紧张施工中。在地下20米的施工现场,100多米长的大型盾构机犹如一条钢铁蛟龙,不断向前钻进。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是雄安新区规划“一干多支”的主干线,将为雄安高效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提供重要支撑。

当前,雄安新区环城外围道路、内部骨干路网体系、生态廊道建设、雄安水系“四大体系”基本形成。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耀东表示,截至目前,雄安新区新建道路573公里,启动区“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已具备通车条件,起步区“四横十纵”骨干路网全面开工。

交通网络“畅行提速”,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走进启动区,目之所及,既有塔吊林立的施工工地,也有不少项目已经完工。雄安国贸中心、体育中心、大学园图书馆等重大项目及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地处启动区总部区“四线”(雄忻高铁、R1线、M1线、M2线)交汇处,是启动区建设的首个集轨道交通、航空服务、办公、商业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雄安特色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即将转入地下主体结构施工。

近日,雄安体育中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体育场钢结构屋盖整体提升,恢弘大气的感觉扑面而来。该项目位于启动区东北部,由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三个单体建筑组成。项目建成后能够满足承办国际单项赛事与国内综合赛事要求,也是未来雄安新区重要的体育活动配套建筑群。

经过六年来的规划建设,目前,雄安新区形成了以启动区为主的集中承接区域,以昝岗片区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和支撑疏解区域,以容东、容西、雄东片区为基础的居民居住和服务支撑区域的三个层次同步推进、融合发展的开发建设态势,大规模形态开发正向功能开发、平台开发推进。城市框架已全面拉开,城市风貌逐步提升,城市雏形正在显现。


雄安新区白洋淀,一派华北水乡景象。

承接疏解跑出“加速度”

走进雄安新区中国中化001大厦项目建设现场,只见塔吊高高矗立,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数十根钢结构柱已经竖起。2022年4月开建的中国中化001大厦是雄安新区首批疏解的央企中,总部区最早动工的项目。

在001大厦西侧几百米处,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大楼项目也已进入地下结构工程施工阶段。伴随着中国华能总部到来的,还有中国华能的各级子公司。

2022年11月23日,中国中铁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揭牌暨启动仪式举行。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多家企业同步整体搬迁到雄安新区,并加快选址统筹投资建设中铁雄安基地,4000余名技术专家将在此工作和生活。

如火如荼建设场景的背后,是企业的奔赴和雄安新区的积极接纳。

2022年,雄安新区出台《关于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总部企业创新发展的六条措施》等举措,从企业开办、科研支撑、人才落户、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多个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为有序承接疏解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优惠政策出台以来,吸引了数十家央企分子公司和产业集群组团落户雄安新区。

2023年1月1日,雄安·电建智汇城迎来首期开园运营,40余家企业将集中入驻;1月30日,中建七局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揭牌,正式落户雄安新区;3月18日,86家创新型企业现场签约,将集体入驻雄安新区中交未来科创城。

……

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阶段,央企疏解工作也呈现出加速之势。

中国星网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在新区注册落地并完成总部选址。首批疏解的4所高校和2所医院选址落位。中国中铁产业集群落地雄安新区。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开工建设。目前,中央企业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累计140多家,其中二三级公司达90多家。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六年来,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等各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打造最优的雄安“服务圈”

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从设立之初就把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

如何让疏解企业单位来得了?如何让科研院所留得住?如何让创业者发展好?这对雄安新区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栽好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

2021年,雄安新区出台《关于加快实现“五新”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塑造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

雄安新区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三集中、三到位、三个一”,优化审批流程,以“宜证则证、宜函则函、容缺受理、函证结合”为原则,大力推进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做好企业群众的“保姆”、新区的“店小二”,擦亮“雄安服务”品牌。

一张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让首家注册落户新区的央企——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体验到了兼具速度与温度的“雄安服务”。“开工审批环节大大减少,拿地后6个月内完成了全部前期手续办理,1个月内取得了施工许可证。”该公司负责人由衷称赞这种方式“方便、舒心、高效”。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鸟瞰

“购房、落户等是企业和职工非常关心的问题,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我会第一时间告知对接的企业。”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疏解组成员张彤说,新区设立承接高校、医院、企业总部疏解三个专班,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跟到底”协调服务机制,每周都会有负责同志与对接企业联系,收集他们的诉求,帮助企业代办有关事项。

2022年,雄安新区出台《支持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新区若干措施》,开辟注册“绿色通道”,实行企业开办“一窗办理”,完善线上线下“保姆式、一条龙”帮办服务。被认定的企业将享受开办补贴、购房补贴、税收优惠等,其中经认定的综合型总部企业根据实缴注册资本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开办补贴。

2023年,雄安新区首支服务承接央企疏解主题基金——河北雄安央企疏解投资基金完成设立工作。首期规模1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将重点支持符合雄安新区产业发展定位的央企及下属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雄安服务”品牌正在助力雄安新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也让雄安更加敞开怀抱,拥抱世界。

构建高端人才聚集的“强磁场”

人才是第一资源。雄安新区的高标准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在雄安新区建设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一线,用勤劳与智慧奋力绘制雄安画卷,在不懈奋斗中书写着与“未来之城”共同成长的新篇章。

“雄安新区是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也是一处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对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使命感。”2019年,年近六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祝宁华放弃北京科研院所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雄安新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祝宁华积极组织院士、专家为雄安新区的科研布局“问诊把脉”,提出了在雄安新区建立生物基新材料全产业链示范工程的建议。他还不断加强与河北省属高校的合作,共同申报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共承担7项国家级重点专项任务和7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这在帮助雄安新区提升创新能力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如今,以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雄安学院为代表的多所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同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雄安新区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开花结果。

雄安新区,一座青春之城。

一批批有志青年怀揣梦想,走进新城,扎根雄安,建设雄安,将青春之花绽放在新区这块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上。

2018年,唐普亮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到雄安工作。今年30岁的他,已经先后经历多个重要岗位历练。“我觉得雄安新区是青年人成长、干事创业、成就梦想的好地方。”唐普亮说,这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其重大战略意义显而易见,这个平台也让年轻人的成长有了无限可能性。

同样被雄安新区吸引的还有曲吉星。2018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时有很多不错的选择,但他最终还是遵从了初衷,以选调生身份来到雄安。曲吉星说,作为一名雄安建设者,当看到那些曾获得过他帮助的群众的笑容,成就感油然而生。

汇各方之智,聚各方之力,建未来之城。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月5日,雄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同步开园运营。中新社记者 韩冰/摄

数据显示,雄安新区多渠道引进院士及其他高端领军人才12名,引进规划建设重点领域人才100余名,先后选录招聘清华、北大等“双一流”高校人才3000余名,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5万余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河北蓝皮书:河北人才发展报告(2022)》中指出,雄安新区人才工作初见成效。到2025年,雄安新区人才资源总量将达54万人,人才密度达46.2%,人才贡献率达60%。

当前,雄安新区各项建设全面提速,科技蓬勃发展,创新动能充分激活,承接疏解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各类人才在新区有了施展才干和奉献智慧的广阔舞台。

东方风来满眼春。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雄安新区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形成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的“五新”目标,以实干为底色,以奋斗为注脚,在雄安这座未来之城尽情书写新的精彩篇章,镌刻更为壮美的时代丰碑。

(供图: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

(责任编辑:张语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