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面前无国界 中土人民心连心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3期作者:心童 崔亚玲 李娜 陈伟
字号:默认超大|


队员们在废墟上探测幸存者。

2月6日土耳其7.8级大地震让土、叙两国人民蒙受巨大损失,震惊世界,也牵动着海内外中国人的心。中国官方和民间救援力量迅速奔赴灾区一线,20多支救援队分头前往土耳其几乎所有受灾严重的省份。大量旅土华侨华人也自发行动起来,为中国救援队提供必要的协助,并尽力为无家可归的灾民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这次经历对他们中很多人来说都是平生第一次,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感慨。

精干的北京市应急救援协会小分队

在来自中国的多支民间救援队中,有一支北京应急救援协会的五人小分队。大地震后,他们以最快速度完成行前准备,于2月8日踏上救援之路。

他们为自己准备的生活物资很简单,但对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设备非常看重,就算借也要带来。他们没有经费、没有赞助,往返国际机票、伊斯坦布尔一晚住宿、携带的设备和食品等都是自掏腰包。

震后的公路已无法通行,小分队几经辗转,历时30多个小时才到达灾区。来不及搭建营地,他们放下行李便直奔现场,一干就是24个小时。灾区震后下起了雨雪,整个城市都断了电,入夜后,除了废墟上起重机的灯光,只有灾民临街点燃的取暖火堆发出的光亮。队员们带来的帐篷不够防风防寒,夜里大家常被冻醒。

初到的两天,食物严重短缺,在最初的20几个小时里,全队仅靠从国内带去的40斤压缩饼干果腹。后来,其他物资充足的中国团队分给他们一口锅,华人志愿者送来了土豆和洋葱,伙食才有所改善。他们用被雨雪打湿的震毁的家具当柴火,白天晾干,晚上支锅做饭。他们每天早饭后就开始干活,一直扛到晚上9、10点钟,有时甚至到凌晨。负责打头阵探测生命信号的队员,更是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当地人心疼地给他们送来巧克力等食物。

因为远非所有救援队都有生命探测仪,只有5个人的这支队伍需要把探测到的具体点位分享给其他团队。他们先后分享了有生命迹象的点位37处,经各团队通力协作,共救出19位幸存者。他们还探寻到680多具遗体的位置,成功转移出43具。

震后第6天,中午12点多,他们接到一条求助信息:某废墟下有声音反馈。救援队迅速确定位置,打出通道,救出了母女三人并转交给医护人员,但很快一位医生又返回现场找到宛嵬队长,说那位意识有些模糊的母亲自称在被救前还一直跟另外一个女儿说话。队员们根据女孩卧室的位置再次打洞,可拆开床被才发现,花季女孩早已遇难多时。但刚才生命探测仪明明有信号反馈!那就再次下探测仪,没有信号,再开启雷达,终于搜索到生命信号。他们再次破拆、打洞,直到晚上9点38分,女孩的父亲被救出。这是队员们心情波动最为激烈、感触最复杂的一天。

自踏上土耳其国土起,队员们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和感谢。在街上、餐厅、机场,土耳其人由衷地为他们热烈鼓掌。

队伍返回时途经伊斯坦布尔,他们只休息一晚就从这里乘机回国。有人问:“你们看到博斯普鲁斯海峡了吗?”对于世界闻名的美丽又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如果你在土耳其只有半天时间,当地华人通常会推荐你乘船兜一圈。可是队员们腼腆一笑:“在飞机上看到了。”

弱肩担重任的Ebru团队志愿者们

中国各救援队陆续到达时,土耳其水拓画(Ebru)唯一的外籍继承人李昕桐收到很多条需要翻译的求助信息。于是,她迅速开始招募会说汉语和土语的志愿者。报名很踊跃,昕桐把志愿者们分别派给各个救援队。她们自称“Ebru团队”。

看到雨雪中灾民只能在露天围着火堆取暖,一个5岁男孩从废墟中被救出来却又被冻死,志愿者们心如刀绞,又开始在朋友圈募捐,并调动灾区的人脉和各种资源,组建了4个灾区直采直送点,把救命的物资以最快速度送到灾民手中。她们用捐款采购了食品、厚衣服、毛毯、妇婴用品、肥皂、湿巾、炭和木柴、手电筒、帐篷和防雨布等。此外,她们还为多支中国救援队捐赠了户外用的大锅、煤气灶、结实的登山靴、厚裤子等,为北京应急救援协会小分队第二阶段执行联合国指派的挖掘遗体任务承担了从伊斯坦布尔再次派去两名翻译志愿者的机票费。

灾区有受伤的同胞需要转到另一个城市的医院,Ebru团部的小张便联系当地土耳其志愿者负责转运,自己一连数日24小时追踪处理转运中的突发状况。小张有全职工作在身,救灾期间,她恨不得把自己分成两半,连孩子在旁边哭闹也顾不上看一眼。

Ebru团部曾每天都收到很多求救信息,李昕桐安排专人在救援队的工作群里传递信息,但灾情太多,看着工作群里种种救不过来的信息,眼睁睁看着有呼吸的人慢慢没了呼吸,那种有心无力的绝望,摧毁了志愿者们的心理防线,她们在电脑前一边哭着,一边工作。

另一位已经转做灾民安置点的华人志愿者李木子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说:“几乎所有中国救援队都得到了李昕桐老师Ebru团队的帮助,救援队的翻译大部分来自Ebru团队的招募和派送。土耳其ATV电视台要采访李老师,她说‘你们应该去采访在灾区建设灾民安置点的中国人’。一场灾难,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记得上周我们见面时,她说‘我们应该来一个拥抱’。灾难如一场战争,而我们参与的人都是战友。”


Ebru志愿者团队合影(右起:玲、雪、霞、蕾、桐)

李昕桐在伊斯坦布尔送别了英雄们,又接回了救援队的翻译。他们在出租车上一路谈着救灾的事。司机师傅听出了灾区的地名,就跟昕桐搭话。得知是中国翻译刚从救援现场回来,司机无比震惊和感动,他激动地说,他为自己拉的是来拯救和帮助他们的外国人而自豪。得知他们还全都是不收任何报酬的志愿者后,司机眼里泪光闪闪,竖起大拇指称赞:“一会儿,我要告诉全家人,我要告诉所有朋友,刚才我的车里坐着来帮助我们的中国救援队员……”他激动得像个语无伦次的孩子。

一位土耳其志愿者说:“感谢中国人为土耳其做的一切,以后不论你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也会同样挺身而出!”

义无反顾的中国大姐买丽燕

接到公羊救援队的邀请时,买丽燕没有任何犹豫,快速地把所有队员需要的电话卡、急需药品和干粮准备好,还把家里的中国榨菜、咸菜、花生米等也给队员们带上。

她把金银细软、银行卡装到一个盒子里,把儿子叫到身边说:“我马上出发去灾区,这是咱家所有的重要物件,万一我不在了,你们也不用太难过。我活到了这个年纪,见也见过了,吃也吃过了,就是有什么生命危险,我也无憾。”

就这样,个子不高的买姐,大晚上一个人提着大箱子,登上了去灾区的大巴。


买丽燕在救援现场。

2月8号,买姐就开始了工作。她既是翻译,又兼联络协调和服务等工作。有一次,救援队的仪器电池耗尽,派她去找电池,但哪里还有营业的商店?她多方联系没能成功,最后找到土耳其军方,才拿到了60粒电池。

她到处和老百姓沟通,弄清楚谁家、哪个位置可能有幸存者,然后带着救援队去救人。大家都夸她勇敢,是个女英雄,她总是立马否认:“要说英雄,是那些在救援中不顾自己的性命,钻进废墟里救人的小伙子们。他们真的伟大,不拍照,不发圈,就是默默地救人。”其实,买姐也进过废墟。面对摇摇欲坠的危楼,谁都知道,只需一次3级余震就会把人埋在里边,但是她说人家进去,我也进去。她说,人在那种情况下,好像有种使命感——我是来救人的,甚至感觉自己是来拯救世界的,像有神奇的力量附身,这样就不太想别的,也不觉得害怕了。

有一天,救援队正在吃午饭,有人跑来焦急地说,前面废墟里有小孩的哭声,你们快去看看。队员们放下碗筷就跑去了。经过探测、穿墙打洞,他们和土耳其军人一起把压在最下面的一家五口成功地救了出来。

这是最成功的一次,但成功的只是少数。压在买姐心头最重的,是挫败感、无力感。救援队工作的时候,废墟外面常常围着很多被困者的亲属,他们几天几夜不离开,拉着救援队员,声泪俱下地保证下面有家人,可是经过多次探测,都没能发现生命迹象。买姐需要把结果翻译给他们,她说这时是最难的,说不出口。她只能含蓄又暗含一丝希望地转达。

有一次,在一座很大的楼旁,幸存的人们说还有20几个人埋在里面。救援队一层一层地挖,最后只在低层挖出了部分遗体。20几个人无一幸存,这个结果让买姐和队员们非常悲伤。买姐觉得自己很失败,辜负了死者家人的期盼。

买姐说,现在,我终于可以把眼泪流出来了。

不仅是幸存者,很多志愿者在救灾之后也需要心理干预。

加盟中国救援队的土耳其人赛林

36岁的赛林,曾在中国读书工作很多年,汉语不错。他和韩裔妻子在中国结识、恋爱、结婚,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地震发生后,赛林第一时间联系土耳其灾害应急管理局,报名做志愿者。在焦急的等待中,他看到中国救援队招募会中土两国语言的志愿者,就赶紧报了名,成为中国志愿救援联队(由北京市应急救援协会、绿舟救援队和深圳公益救援队组成)的一名翻译。

出发前,他告诉家人:“不要给我打电话,不要联系我。”直到救援结束,返回机场,他才发信息给妻子。


赛林(右一)与中国救援队员合影。

安塔基亚,本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城市。去年2月,赛林还曾带妻儿来这里旅游,而今,一座美丽的城市已平铺在地,只有一座酒店和体育场孤零零地站立着。没有了建筑物的遮挡,城市的天际线变得很开阔,人会感觉很不适应,难以接受。

24小时的车马劳顿,赛林完全忽略了,一到灾区就立马投入救援工作。当天夜里就有人员被救出,这让赛林深感欣慰,干劲倍增。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救援队在一块废墟中艰难挖掘了近四个小时,终于把里边的人救出来后,他们发现这几个人已经去世多时。与此同时,旁边废墟里,一个13岁的男孩被救出来,但很遗憾,这个男孩大概一个小时前刚刚去世,身体还带着些许温度。赛林见证了整个过程,他久久不能释怀。他对采访他的华人志愿者说:“如果人们当时能更客观、更无私地提供准确信息,那个男孩是不会死的,我们可以先去救他,结局或许会不一样。”他眼里写满了悲伤和失望。

一周的救援工作,不但身体劳累,赛林的心也像坐过山车一样:发现幸存者时,他激动万分;看到已经失去生命体征的遇难者和那些黑色的裹尸袋时,心情又瞬间跌回谷底。他痛苦地回忆说:“我实在不能把一些悲惨的事实告诉那些久久守候在废墟边的人们,我做不到,太难了。”

赛林说:“在废墟上来回奔忙,脚被磨得生疼,睡眠几乎没有,但当时几乎感觉不到疲惫,因为我们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救人,再多救一个人。”

直到任务结束,即将返程的时候,他才感到身体像被掏空了一样的疲惫。

当仁不让的土耳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土耳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作为在土耳其广泛联系旅土华侨华人及土耳其对华友好人士的组织,平时就致力于中土友好工作。地震发生后,面对土耳其巨大的伤亡,面对一无所有在悲痛和绝望中等待家人被救援的人们,他们不能坐视。

他们迅速为灾区的人们组织募捐活动。陈伟会长从多个方面组织人手,落实募捐和救援工作。副会长谢锦焕专门负责募捐,不分昼夜地及时接收来自国内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捐款。副会长巴景珂和会员伊万(维吾尔族)负责物资的分类打包、装箱发货。

为确切了解灾区的需求,陈伟会长亲自到哈塔伊灾区现场进行考察走访。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他们即向伊斯坦布尔市潘迪克区赈灾办公室捐赠了300条毯子、62套冬装、10箱纸尿裤等灾民急需的物品。2月10日,他们又用陆续收到的捐款购买了各种食品30大箱、取暖炉10个,还有大量矿泉水,送到图兹拉(Tuzla)赈灾办公室。


土耳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员向伊斯坦布尔市潘迪克区赈灾办公室捐赠赈灾物资。

巴景珂老师今年已经73岁,也和大家一起给物资分类、打包。巴老师情之所至,还为灾区写了一首诗《地震的呼吁》,诗中写道:

他们的宗教信仰也许不同——不纠结,

他们的国家属欧盟还是北约——别在意!

他们不是我的同胞,

但我把他们看成兄弟。


73岁的巴景珂(左一)和大家一起打包救援物资。

陈伟会长还在灾区与当地政府沟通了解灾后重建事宜,准备提供更多帮助。

土耳其《发言人报》《光明报》《国民日报》等报刊报道了他们的赈灾行动。《光明报》在《来自我们中国朋友的支持》一文中写道:“两国友谊是在困难时期展现出来的。土耳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中国会员和土耳其会员在协会的号召下行动起来,募集物资,将援助物资送往受灾民众手中。”

北京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总部秘书处也给他们发来慰问信,赞扬他们“为发挥民间守望互助作用、促进中土民间友好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由赵玫玫女士组织并统稿,特此致谢!)

(作者:心童、崔亚玲、李娜 、陈伟 旅土华人)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