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指出:“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在中国,雷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平民英雄。虽然离开这个世界时只有22岁,但他以短暂的一生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道德丰碑,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作为一辈子都在书写雷锋的一名老兵,忆及与雷锋相关的往事,我依然激动不已。
人们都说雷锋是“苦孩子、好战士”,的确,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祖国山河大片大片沦入敌手,湘江两岸成了豺狼当道的世界:汉奸、走狗、地主为非作歹,残害百姓,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的爷爷、爸爸、哥哥和仅有两岁的弟弟都死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与小雷锋相依为命的妈妈最后也被迫悬梁自尽,雷锋从此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1949年8月,湖南解放了。9岁的雷锋找到路过的一位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嫌他太小,没有同意,却给了他一支钢笔留作纪念。这是小雷锋第一次见到为人民打天下的军队。
一个多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雷锋满心欢喜地迎接脚下这片土地的新生,他和很多穷苦的孩子一起背起书包进了学校的课堂。1956年小学毕业后,雷锋先是在生产队当了近三个月的秋征助理员,接着到乡里当通讯员,后来又被推荐到望城县委给县委书记张兴玉当通讯员。张书记的公正廉洁和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事的作风,给雷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7年2月8日,雷锋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春,雷锋被调到团山湖农场工作。他响应望城县团委提出的捐献一台拖拉机的号召,捐款20元,成为全县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个人。县委决定派他去学开拖拉机,他不负所望,并在《望城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
那时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初创期,东北工业基地正热火朝天地“招兵买马”,雷锋毅然报名参加鞍钢建设。1958年11月,雷锋来到鞍山钢铁公司,被分配到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上了推土机手。雷锋无论干什么都全力以赴,力求干出好成绩。在鞍钢,他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当选为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8月,雷锋报名到条件艰苦的辽阳弓长岭铁矿焦化厂工作。一天,他正在灯下读书,外面下起大雨,工地上的水泥眼看要被浇透,雷锋马上跑回宿舍招呼工友们抢救水泥。一时找不到盖水泥的东西,他就抱起自己的棉被盖在水泥上。雷锋和20多名工友组成了一个突击队,用雨布和芦席等很快把水泥盖好。在他心里,国家财产永远比自己的财产重要。
1960年1月,雷锋入伍时留影。
1960年1月8日,雷锋应征入伍,从辽阳来到营口的新兵集训地。新兵连训练结束,他被分配到运输连当驾驶员。这年8月,雷锋带病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连续奋战七天七夜,因表现突出,团党委给他记三等功一次。这一年,他还把平时节约下来的200元钱,分别寄给了新成立的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和遭受洪灾的辽阳群众。
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请假到卫生队看病,返回时路过一个小学的建筑工地,他被工人们忘我劳动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当工地女广播员鼓劲的话语传来——“推砖的加油!加油!现在推砖的赶不上砌砖的需要……”,雷锋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去看病的,他从烧水的老汉那里借了辆小推车,就加入了推砖的队伍。
雷锋送老大娘回家。
1960年11月8日,雷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全身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他见不得别人有困难,只要看到就会主动上去帮忙。战友的父母得了重病,他悄悄用战友的名字给其家里汇款;在大雨中看到身背两包行李,怀里抱、手上牵地带着两个孩子艰难行走的大嫂,他就把自己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一个孩子,顶风冒雨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把大嫂和孩子送到家,然后匆匆赶回部队……这样的故事真是太多了。雷锋还曾帮助过一个名叫王文阁的贫苦家庭的孩子。当年,王文阁随家人从山东迁到抚顺,他的衣着非常破旧,连个像样的书包都没有。雷锋得知后,给他买了方格本、算草本和一打铅笔。知道王文阁对世界充满好奇,雷锋又专门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送给他,鼓励他好好学习。王文阁没有辜负雷锋的期望,从参军到进入清华大学深造,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氢技术,成为一位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科学工作者,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雷锋短暂的生命中,尽管没有惊天壮举,但他用无数细微的温暖,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雷锋不仅是一个阳光乐观、充满活力的小伙子,还是一个颇有才华、有诗人潜质的文艺青年——这一点,从他在高小毕业典礼上即兴发言、在部队迎新大会上作为新兵代表讲话、在《望城报》上发表文章、在连队联欢晚会上朗诵自己所写的诗……都可以看出来。
1962年2月19日,在沈阳军区八一剧场,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时发言。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2岁。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发表,这一天后来也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雷锋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为亿万人民大众学习的榜样。
1963年,第一任雷锋班班长张兴吉(右)从沈阳军区首长手中接过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60年来,雷锋的名字穿越了时空,响彻中国大地,他的事迹和精神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全国军民学习雷锋和宣传雷锋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不断涌现,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新的雷锋故事,引领社会文明新风。2021年9月,雷锋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雷锋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何为“永恒”?雷锋用乐于助人的善良美德、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作出了最朴实的回答。
一是永远为别人活得更好。雷锋是一个热心的人,他的脸上总是浮现出动人的微笑,他的名言就是“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他说:“我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活得更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们要学习雷锋,对待别人真挚热诚,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以一颗善良的心帮助别人,永远不要冷漠,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是永远保持善于挤和钻的“钉子精神”。雷锋曾在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这种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既是雷锋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是他对待困难的态度和人生态度。有志者,事竟成。有心人,天不负。奋斗路上,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生命的质量也将大大提高。把平凡的事做成了不平凡,我们应该发扬雷锋的这种精神。
三是永远做人民的小学生。雷锋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永远做一个人民的小学生”,这是雷锋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所在集体的一分子,在人群中、在社会这架大机器上,我们都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们要深刻理解“螺丝钉精神”,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尤其要认清我们对集体和社会的贡献是有限的,不能自高自大、自视特殊,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四是永远不要自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在雷锋身上,就有这样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雷锋说:“我们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就要虚心。比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年纪轻轻的雷锋已经懂得“碗不要装满”的道理,一个人一定要不断完善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学习雷锋,无论多大年龄,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甚至成就,都应该看到自己仍有成长的空间,在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中,让身心获得长足的进步和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指出:“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雷锋和雷锋精神永远是高扬在前方的一面精神旗帜,而且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鲜艳夺目的光芒。
(作者:胡世宗,作家、诗人,曾任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处处长、创作室副主任,长期宣传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歌颂雷锋的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
(本文照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摄影:张峻、董哲、季增、欧达龙、线云强、盖旭辉)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