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古建筑漫谈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12期作者:李盛虎
字号:默认超大|


四川合江福宝古镇,整个场镇依山而建,吊脚楼鳞次栉比,好似天上的街市。

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梁思成、刘敦桢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大后方四川开展了一场漫长的古建筑调查。在这次后被称为“川康古建筑调查”的旅程中,看惯了北方官式建筑的大师们,被巴山蜀水间灵动不羁的遗构深深吸引,巴蜀古建就这样在战火纷飞中第一次映入学人眼中。随着营造学社落户宜宾李庄,大批建筑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西南内陆,并不约而同地对不拘法式、灵活多变的巴蜀古建给予高度评价。正如刘致平先生所说:“(巴蜀古建)富有地方特性,技术灵活巧妙,处理方法之简洁利落,形态之优美、自然,不是一般建筑师所能想象出来的。”这些“不一般的建筑师”究竟构建了怎样的建筑,能让这些见惯了唐宋宏构的建筑大师赞叹有加?

山川形胜,源远流长


在距今约3200—2600年的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木建筑构件上,已出现明显的建筑装饰图案。

巴蜀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历史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既富饶又封闭的地区。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巴蜀得以保持独特的文化面貌。距今约4500年的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便已出现早期城市。而在距今约3200—2600年的金沙遗址中出土的兽面纹榫卯木构件,证明巴蜀先民很早便已产生建筑装饰的意识,“美”是根植于巴蜀建筑血脉中的因子。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常年的战乱,加之气候潮湿,使巴蜀地区早期木构建筑很少能留存至今。但蜀地岩石质软,易于雕刻,故汉阙、唐宋石窟数量甚多,让今人可一窥巴蜀早期建筑的风貌。

汉阙是汉代大型墓葬的地面建筑,成对竖立在墓前神道的入口处,是“阴阳两界”的标识,明清时期的华表便是对“阙”的发展。刘敦桢在《川、康古建调查日记》中记述:“川中古建筑,以汉墓阙占主要地位,盖数量为全国现存汉阙四分之三也。”从巴蜀汉阙硕大的斗拱中,我们可知汉代巴蜀建筑已融入中原文化体系,但相比他处汉阙更深远的挑檐,也透露出一丝川人天生的倔强与坚守。


重庆潼南独柏寺正殿,是巴蜀地区现存不多的元代木构实例。

巴蜀地区现存已知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的江油窦圌山云岩寺飞天藏殿,这也是该地区现存唯一的宋代木构建筑,而现存12处元代建筑均为佛寺道观的单体大殿。明代建筑虽不罕见,但也多为单体的寺庙建筑,罕有民居院落留存至今。从这些遗留下来的早期木构建筑实物中可以看出,宋元明时期,巴蜀建筑仍以北方建筑为蓝本,并融入了自身特点。

文化多元,海纳百川

造成巴蜀地区早期木构建筑凤毛麟角的原因,是明末清初的大规模战乱。在前后30余年的时间里,巴蜀先后经历张献忠乱蜀、南明反清作战、摇黄十三家起义、三藩之乱等大规模战乱,加之兵祸之后瘟疫流行,人口锐减。根据地方志记载,作为重庆府治的巴县“自晚明献乱,而土著为之一空”,而南充县衙和文庙里竟然住进了老虎。蜀地其他府县情况大体相似,户十室九空,民十不存一。

为恢复四川的社会生产,清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外省移民赴川开垦。在“湖广填川”移民运动中,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贵州、陕西等地的移民彻底改变了巴蜀地区的人口结构,也改变了巴蜀地区的建筑文化。由于移民多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巴蜀地区传统建筑呈现出以南方建筑为主,兼收并蓄、变化多端的特点。

清政府为吸引移民入川,实行“插苫为业”的政策,先到先得,自由垦荒。先入川的移民为守护千辛万苦开垦的田土,往往在自家耕地旁结庐而居,逐渐形成乡村散居的习俗。巴蜀地区不存在“村落”的概念,农舍散布,紧邻田地,不讲朝向,背靠小丘,屋前溪水潺潺,屋后翠竹成荫。就连先人故去,也不离开阳宅,而是直接葬于屋后小丘,见证子孙兴旺,后人对祖先也无半点畏惧。如此,乡民在一方小天地里自给自足,一派世外桃源之风。

乡民对贸易和社交活动的需求,促使场镇在巴蜀地区广泛出现,“赶场”成为蜀地乡村几乎唯一的商贸与社交活动。由于商贸属性,临街铺面最为金贵,故蜀地的场镇几乎无一例外围绕一条或几条街道呈带状展开。移民来自各地,平日散居,为联络同乡情谊,便于在异乡抱团取暖,各地移民纷纷在场镇建设同乡会馆,会馆以宫观的形式出现,主祀原乡名人。如湖广会馆为禹王宫,祀大禹;广东会馆为南华宫,祀六祖慧能;福建会馆为天后宫,祀妈祖。一个场镇上往往有多个移民会馆,这些会馆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极尽精巧之能事,雕梁画栋,争奇斗艳,成为巴蜀乡土建筑的集大成者。有些大场镇所谓的“九宫十八庙”中,多半是各地移民会馆。各会馆都设有戏台,每逢庙会及节庆均有原乡戏曲表演,所谓“娱神娱人”,这也促成了五大声腔并存的川剧的形成。

依形就势,因地制宜

巴山蜀水,河流交错,山岳四围。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复杂的移民文化,使巴蜀传统建筑呈现出不拘法式、富于变化、因地制宜、兼收并蓄的特殊风格。尤其是在处理山地环境中的建筑时,往往依形就势,匠心独运,上穿下支,灵活多变,通过筑台、悬挑、吊脚等多种手法,把木结构穿斗构架的灵活与巧妙发挥到了极致,可谓山地建筑的典范。

说起巴蜀山地建筑,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重庆洪崖洞吊脚楼,但这其实是一组仿古建筑。要看真正的吊脚楼,还是要深入巴蜀腹地。在江河畔、崖壁上,才能真正见识到巴蜀先民的顽强不息,以及苦中作乐的那一丝诙谐。往往几根木柱便支起整座屋宇,巴掌大的平地便能升起一座房屋,人们便在这崎岖陡峭的环境里怡然自得地落叶生根。


矗立在长江边的重庆忠县石宝寨,依山附崖,层层而上。

著名的重庆忠县石宝寨,矗立在长江边的巨石之上,依山附崖,层层而上,56米高的十二层塔形楼阁把巴蜀建筑适应山地地形、结构灵活多变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石宝寨面向江心,由江面远眺,孤峰兀立,十二层崇楼似宝塔倚于危岩,红墙月窗,黛瓦飞檐,绿树掩映,气象万千。


古城墙上恣意生长的黄桷树,像极了顽强豁达的川人,也是巴蜀古建筑最好的点缀。

巴蜀气候湿润,一年四季绿意盎然。顽强的黄桷树只需一缕缝隙,便能生根发芽,无声无息间长成参天大树。人们或有意而为,或放任自流,不管在城墙上、街市中,还是屋舍后、小路旁,总有那么一棵独树成林的黄桷树,成为城镇村舍的点缀。时间长了,树也有了灵性,人们挂红请愿,把树当成神灵,更把树看作长辈、邻居。这些努力生长的黄桷树,又何尝不是顽强豁达的川人最好的象征,又何尝不是巴蜀古建筑历经战火,涅槃重生,适应环境,包容创新的最好见证。

(作者及供图:李盛虎 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