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探索全球气候治理方案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12期作者:本刊记者
字号:默认超大|


魏仲加先生近照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双碳”目标首次被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意义十分重大。就此话题,本刊专访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首席顾问魏仲加先生。

发挥平台优势,助绘中国“双碳”蓝图

追溯“双碳”目标的缘起,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最早建议中国政府设立“双碳”目标的政策智库之一——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国合会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历史最长、层次最高、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环境与发展中外高层对话合作机制。成立30年来,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在有关国家政府和国际机构的协作下,国合会通过邀请国内外高层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研究,就环发领域的重大问题向中国政府建言献策,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

“国合会是最早建议中国设立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政策智库之一。我们结合国内外经验,分析了实现向低碳过渡的关键要素,尤其是绿色金融在推广低碳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作用,以及绿色技术在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谈及“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合会外方首席顾问魏仲加说。

自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3060”的国际承诺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期,国合会充分发挥其平台优势,在环境与发展规划、污染防治、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并被中国政府参考或采纳,有力推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国合会为减缓气候变化所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其支持系统,这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结合国内外碳定价经验,国合会就构建实用高效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包括规划配套的政策、指导意见和纲领性文件等。国合会还提出进行碳定价市场试点,这对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同时启动,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由此诞生。图为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上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新社记者 王冈/摄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截至2022年10月21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1.96亿吨,累计成交额85.8亿元人民币。全国碳市场的平稳运行,有效提升了中国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意识和能力。

引领绿色转型,“中国方案”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过去十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2亿千瓦,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4.0、3.4、3.4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4%,森林蓄积量超过195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实践证明,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和卓越成效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贡献。

胸怀天下,立己达人。魏仲加表示,在推动污染防治和绿色低碳治理方面,中国一直是重要的全球领导者,其领导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积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所需的最大融资来源之一。国合会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国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通过扩大对可再生能源、更清洁高效的工业系统等的投资,给合作双方带来了双赢局面。最重要的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是中国在努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供应链,以帮助保护重要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拿棕榈油进口来说,中国作为棕榈油进口大国,正在努力推动构建棕榈油的可持续发展全球供应链。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棕榈油及其衍生商品中,有超过85%的商品符合“无毁林、无泥炭地种植、无剥削”(NDPE)的标准。


2019年6月2日,国合会在杭州举办2019年年会,主题为“新时代:迈向绿色繁荣新世界”,并设立6个主题论坛。图为“蓝色经济与全球海洋治理”主题论坛现场。视觉中国/供图

三是中国为实现可持续的海洋管理,对低碳航运、绿色港口、海洋保护区和可持续渔业等领域的合作提供着重要支持。2017年6月5日 , 中国在首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正式提出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合作倡议。2022年6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联合国海洋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又提出了16条的“蓝色伙伴关系原则”,其重点合作领域包括保护海洋生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海洋污染、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促进蓝色增长等。

四是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中国正在努力推动谈判,争取在2022年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而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昆明宣言》,为基于多边合作的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建立打下了重要基础。

关于中国未来将如何围绕低碳转型和发展部署国际合作,魏仲加说:“中国在确保2022年通过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一事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经验教训表明,如果不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特殊支持,所谓的全球目标毫无意义。而中国在‘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将是实现低碳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

过去十多年,气候变化一直是国合会优先研究的课题。除了减缓气候变化,采取积极的低碳行动,实现“双碳”目标之外,2021年,国合会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气候适应展开研究。气候变化带来的创纪录高温、干旱和极端洪涝灾害正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构成挑战,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眼前困境,必须找寻适应性的发展方式,即气候韧性发展。

将气候韧性纳入流域综合管理体系,是2022年国合会11项专题政策研究之一。国合会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大规模的空间规划,尤其是针对长江和黄河盆地等较宽的河流盆地,研提“双碳”目标下形成低碳韧性空间格局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建议,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在国合会2022年年会“链接流域管理与自然、韧性”主题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审视气候风险,提出要在流域层面进行综合管理,结合中国的“双碳”目标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工具开发。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8日,埃及沙姆沙伊赫,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合会副主席解振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发言。人民视觉/供图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合会副主席解振华出席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上作主旨发言时说:“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大家一直在讲中国有一个‘3060’的‘双碳’目标,这不准确,应该是‘3060前’。有了这么一个字才能说明中国的信心,我们会努力争取做得更好。”这也给国合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于国合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魏仲加表示:中国一直处于实现碳中和的许多尖端解决方案的前沿,尤其是在清洁能源、绿色金融、利用技术加速创新等方面。国合会将持续探索具体可行的途径,将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化为行动,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扩大就业、促进社区发展。

风雨兼程三十载,阔步前行正扬帆。过去30年,国合会积极探索全球气候治理方案,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在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期,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作为双向交流的国际合作平台,国合会将继续深入总结和分享中国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经验,特别是生态文明框架下的探索和成就,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采访对象:[加拿大] 魏仲加(Scott Vaughan)|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首席顾问,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原院长)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