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做好优化生育政策工作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12期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
字号:默认超大|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人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人口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人口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人口工作取得新成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6.60%提高到2020年的17.95%;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调整前的35%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10年的118降至2020年的111左右,逐步趋于正常水平;2021年与2011年相比,孕产妇死亡率降幅为38%,婴儿死亡率降幅为5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幅为54%。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人口工作历史上生育政策调整力度大、生育支持措施出台多、服务管理改革全面深入、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的五年。

五年来,中央实施新的生育政策,确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的战略目标。2021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明确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主要目标。各地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制定贯彻中央《决定》实施方案,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务院召开优化生育政策电视电话会议部署重点任务,全国政协召开协商会议推动优化生育政策。国务院废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3部行政法规。中办、国办部署开展涉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逐步破除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思想观念、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制约因素。优化生育政策,尊重人口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得到了衷心拥护和欢迎。

五年来,人口工作新机制基本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中央《决定》实施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任务分工方案,明确47个部门的职责分工,推动落实。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负责的国务院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国优化生育政策工作,26个部门参加。在全国开展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评选、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等活动,通过示范引领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积极研究配套支持措施,减轻家庭负担,释放生育潜能。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于2022年7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从7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近百项具体任务,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中央《决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五年来,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托育服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推行妊娠风险评估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落实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规范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2021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6.1/10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5.0‰和7.1‰,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


11月21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福兴社区托育中心,孩子们在老师陪伴下玩游戏。人民图片/供图

托育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服务供给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健全完善。国办先后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十四五”规划将“千人口托位数4.5”作为20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托育建设工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设立托育专业。围绕机构设置管理、登记备案、建筑设计、保育照护、预防伤害、消防安全、营养喂养、人员培训等,不断完善标准规范。2021年底,千人口托位数达到2.03个。针对疫情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印发《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在房租减免、税费减免、社保支持、金融支持、防疫支持等方面提出一揽子支持措施。

五年来,服务管理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群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增强抚幼养老功能。全面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实现“网上办理”“跨省通办”。积极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联办。完善人口监测统计调查制度,持续开展人口与生育状况调查,加强全员人口信息应用管理,定期分析研判人口形势,精准评估政策实施效果。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2022年调整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扶助金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60元、590元。多数省份结合实际,适当提高了扶助标准。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便利医疗服务“三个全覆盖”,积极开展“暖心行动”,扎牢织密帮扶安全网。许多省份为特殊家庭成员提供城乡居民医保缴费补贴、发放住院或长期护理补贴。

过去五年人口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社会共同不懈努力的结果。

二、深刻认识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新时代,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战略定位出发,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一是生育水平持续走低。我国总和生育率自上世纪90年代初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此后长期低位运行,近年来降至1.3以下,处于极低生育水平。二是人口增速进入下降通道。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三是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2035年前后我国将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四是家庭规模小型化。2020年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较2010年减少了0.48人,养老和抚幼功能弱化。五是区域不平衡,一些生态脆弱、资源匮乏地区人口与发展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人口形势的这些发展变化,将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当前群众生育观念已总体转向少生优育,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要高度重视超低生育率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为保障母婴安全,加快推进三孩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三孩优生优育指导门诊建设。图为2022年11月11日拍摄的石家庄某医院三孩优生优育门诊。视觉中国/供图

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做好优化生育政策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对人口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持续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相互交织,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在十九大“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要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准确判断日趋复杂的人口形势,深化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进步、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研究,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制定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提出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建议。

加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我国配套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快建立健全。党的二十大第一次将“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写入党代会报告。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利于减轻家庭负担,释放生育潜能,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平缓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建成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要强化宣传倡导,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

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经济负担、子女照料以及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是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等一体考虑,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在生育支持和家庭发展方面持续用力,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使得年轻人乐于组建家庭、愿意生养子女,激发生育潜能,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决定》精神,把人口工作放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凝聚更大共识,汇聚更大力量,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中央提出的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取得成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