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11期作者:本刊记者
字号:默认超大|


北京一零一中大门(二道门)

  作为国家级高中示范校、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始终按教育规律全面育人,以先进的办学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近日,围绕新时期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办好基础教育的话题,本刊专访了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熊永昌。

  中国新闻发布:北京一零一中有着十分深厚的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这对于塑造学生精神品格起到了哪些作用?

  熊永昌:北京一零一中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首都的唯一一所中学,校名由郭沫若题写,意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于1946年3月创办的“张家口市立中学”,此后辗转于太行山区;1946年底,迁至革命圣地西柏坡附近;1949年随中央机关迁入北平;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建新校址。

1946年夏,师范一班学生在张家口市立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前身)大门前合影。

  从诞生时起,一零一中就被注入红色的基因,历史赋予她神圣的使命。“为国家奉献,为民族奉献,勇于担当,追求卓越”是一零一中办学的灵魂,也是一零一中学子的精神气质。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学校师生参军参战累计达数百人,不少人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外部封锁和威胁,国家急需军工人才,学校大批学生纷纷进入哈军工、北理工、北航等院校学习,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了我国国防和航天事业的发展,攻坚克难,奉献青春,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70多年风雨兼程,形成了一零一人心怀天下、大义担当的责任意识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精神。一零一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特别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举办西柏坡寻根、圆明园祭扫、“一二·九”歌咏赛、大凉山支教等活动,涵养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和强国有我、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中国新闻发布:北京一零一中以其深厚的教育积淀塑造了众多学子的非凡人生。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哪些特色?

  熊永昌:植根于历史血脉,一零一中以“培养未来卓越担当人才”为育人目标,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学校以“六个一流”(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环境设施、一流的课程教学、一流的教育质量)为具体目标,着力打造精准多元的教学方式、灵活泛在的学习途径、丰富共享的资源生态、联动便捷的管理服务、全面个性的评价体系。课程设置方面,以“生态智慧”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头脑head)、道德行为习惯(心灵heart)、实践劳动能力(双手hand)和生存生活能力(健康health)的“四H”为课程目标,立足学生发展需要,整体规划学校课程,构建了八大领域、32个系列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以丰富多元的学校课程,“涵养学生生命,启迪学生智慧”。

  人才培养方面,一零一中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构建了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英才学院、聚焦综合素养提升的翔宇学院、聚焦全球创新人才培养的GITD 学院,推行“年级+书院”经纬式管理模式,实行分层、分类选课走班的学分制教学管理,重视发掘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把求索与创新的元素融进学生的灵魂。一零一中是全国首批科技创新教育十佳学校。学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多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合作,探索中学和大学、科研院所一体化培养,学校和企业联合育人的模式,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基地、成立创新实验班、创建创新实验室等,致力于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担当精神的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比如,成立于1990年的一零一中金鹏生命科学社团,就为国家科研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30多年来,社团培养了千余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指导学生进行了生物、化学、电子、工程等科学领域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中累计荣获奖项200多个,13名学生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数百名优秀毕业生考入清华、北大、哈佛、斯坦福等国内外顶尖院校,很多社团成员走上了专业科学研究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我校2007届学生钟越尘和2010届学生王昊昱,因为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中成绩突出,还分别得以用他们各自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

2018年1月,一零一中师生在库布其沙漠开展科技英才科学探索活动。

  一零一中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队伍,其中,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以及市区级骨干教师近200人。学校朝着“生命健康、幸福生活、持续成长”的建设目标,不仅专门设立了鸿儒学院,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自我成长提供系统精准的支持和服务,而且开展链式校本项目式培训,组建由老中青年教师、名优教师、教研组长等不同类型教师组成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保证每个教师都能找到与自身相匹配的学习内容,并能发挥个人专长推动其他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学校还为教师课余放松组织了摄影、书法、合唱、瑜伽、骑行等丰富多样的俱乐部,营造包容、平等、关爱的人文环境,让教师有家的感觉。

  中国新闻发布:一零一中体育教学的培养理念和目标是怎样的?

  熊永昌:一零一中的体育从来都是被放在健康、意志、修养的高度上来看待的。据上世纪60年代初的北京市中学生体质体能普测结果,一零一中男生身高超出北京市平均值2—4厘米,女生超出2厘米;进入21世纪,在北京市体育与健康抽测中,我校初中学生代表海淀区参加测试,成绩名列16区县前茅。多年来,学校高中体育会考成绩也一直保持在海淀区前三名。

  一零一中的体育传统,是对当年从张家口步行进北平千里行军的传承。一零一中的体育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1957届毕业生伍绍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入学时,他是班里最瘦小的学生,但经过六年刻苦的体育锻炼,他不仅成了长跑高手,后来还先后担任了国家体委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1990年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等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所以选择把一零一中作为场外火炬接力的最后一站,是因为一零一中不仅是奥林匹克青年营的营地,而且学校校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与奥运精神不谋而合。


2019年9月,时任中国女排队长朱婷(右二)受邀担任一零一中排球队技术指导。

  一零一中还是“排球特色学校”“足球特色学校”“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在今年8月举办的北京市第十六届运动会排球青少年竞技组比赛中,海淀区成了大赢家,海淀青少年排球队的球员大部分都来自一零一中。

  中国新闻发布:让学生懂得欣赏美、能够创造美,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功能。在美育教育方面,北京一零一中有哪些考虑?

  熊永昌:美的校园就是美的课堂。这座校园以它独有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美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万千学子,生活在其中的年轻人每天都受到它的熏陶与浸染。一零一中坐落在圆明园遗址中,位于昔日皇家园林一隅,校园本身就是一处美的所在——湖水、亭落、长廊、动植物,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带给学生欣赏美、热爱美的氛围,学校也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美育教学理念。学校借助STEAM教育(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课程推动“跨学科美育”,开设了摄影、陶艺、书法、篆刻、古琴等80多门选修课,并把课堂“搬进”艺术场馆,对学生进行立体的美育熏陶。

  学校成立了舞蹈团、合唱团、古琴社、话剧社等众多社团。其中,金帆交响乐团是一个具有准专业水准的学生管弦乐团,自成立以来,囊括了北京市历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学管弦乐项目金奖,多年来蝉联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管弦乐一等奖,在2005年第34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交响乐比赛中获第一名。2019年,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先生来我校访问,在观看金帆乐团的学生演奏《罗马狂欢节序曲》后,他不住地点头,表示:“我到访过很多学校,从没有一所学校的乐团如此专业。”


一零一中“少年湖”景观

  学校每年还会举办施光南艺术节、“古韵金声”赛诗会、合唱比赛、音乐会等活动。比如,在校园文化创意大赛中,学生就取材校园元素设计了大量文创作品:以“少年湖”为蓝本的特制徽章,以“绮园”为灵感的胶带,以校园“神兽”羊驼、橘猫为模型的书签,还有手绘校园美景的二十四节气书页灯……网上一度热传的歌曲《少年湖畔》,也是我校学生濡染校园环境之美的音乐创作,是学校美育的真实转化。

  中国新闻发布:劳动教育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请您谈谈北京一零一中的做法。

  熊永昌: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一零一中时曾告诫师生“三要”:“要艰苦朴素,要热爱劳动,要热爱劳动人民。”上世纪60年代,一零一中经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批准,在全国率先开设“半工半读”实验班,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样板。因此,一零一中有着重视劳动、重视实践的办学传统。建校之初,一零一中的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挖出了“少年湖”,铺建了操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学校还保留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劳动的传统。

  一零一中坚持学生成长共同体理念,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内容、新形式。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一零一中收到“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组委会”发来的通知,学校模拟政协的优秀“提案”《关于将照护老人技能培训纳入高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议》被提交至全国政协大会。这是一零一中学生对高水平参与家庭劳动的思考和倡议。

  建校以来,一零一中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科学家、艺术家、学者、体育世界冠军……他们和许许多多默默耕耘在各条战线上的一零一中毕业生一道,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零一中将一如继往秉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不断守正创新,更好地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努力向着成为“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目标奋进,继续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培养更多“基础宽厚,富于创新,个性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续写新时代基础教育的精彩华章。

  (采访对象:熊永昌 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供图:北京一零一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