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秋影清风至,徽韵入画来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10期作者: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
字号:默认超大|
云天一色的黄山风光 江葆/摄

  “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寒露”节气之后,安徽黄山风景区漫山遍野的石间树林由青渐红,好似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诗中,黄山的秋色是一派“枫林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的景致。

  洁净黄山:席地而坐的“徽客厅”

  想领略一座城市的美,你最好是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受。

  今年3月以来,“中国屯溪”因一系列国家主场外交活动而蜚声世界,成为名动中外的“外交会客厅”。在此基础上,黄山市屯溪区对世纪广场、南滨江公园等8处城市“徽客厅”示范区进行了市政基础设施提升,让市民在“席地而坐”中感受城市之美,欣赏风景之美。

  为了满足市民游客的观赏需求,黄山市打造了首个城市“生境花园”——江畔生境。花园位于屯溪中心城区新安江公园,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面积不大,却与众不同。花园节点处搭配花瓣喷雾小品、特色休闲坐凳、悬挂式鸟箱、流水石钵、太阳能智慧坐凳等设施,既为自然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又满足了市民观赏和休闲之需。

  每到傍晚,许多在新安江公园散步的市民都会来到“生境公园”打卡拍照。市民程先生说:“第一次在黄山看到这种花园,纳凉的同时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环境里,视觉体验感极强,感觉屯溪越来越‘高级’了。”

  水墨黄山:“绣”出徽派好风景

  钩檐黛瓦、粉墙、青砖……这些徽派古建筑的典型特征在黄山黎阳老街随处可见。据统计,在黄山市9000多平方公里的山水间,密集镶嵌着不可移动文物8000多处,数量居全国前列。

古朴宁静的世界文化遗产地——黄山市黟县宏村古镇 视觉中国/供图

  作为徽文化的“胫骨”,近年来,黄山市推出一系列保护措施,让越来越多的曾经凋敝破败但承载厚重历史的传统村落、徽派古建筑焕发新生。

  歙县昌溪古村有“古歙南乡第一村”的美誉,自汉代起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绵延千余年,村内留下了众多古祠、古庙、古牌坊、古民居等建筑。其中元代建的“忠烈庙”、宋末始建的“太湖祠”、明代建的“周氏宗祠”等,更是古建中的精品。

  像其他古村落一样,昌溪在实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过程中也曾面临修缮费用高、保护资金紧张的难题。村民周续坤老人家的宅子有数百年历史,前些年因年久失修、房子漏水不得不进行翻盖,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周续坤慨叹:“老祖先建得起,我们却修不起。”针对这样的困境,昌溪乡政府积极整合各类资金,探索云拍古民居使用权,借助社会力量,缓解古建保护资金压力。

  据统计,2009年以来,黄山市先后投入近百亿元,启动徽州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对101个古村落和1325幢古民居进行整体保护,最大程度地留住这些人们心目中难以忘怀的美丽乡愁。

  风味黄山:徽菜与乡愁的交响

  说起黄山,除了洁净优美的城市环境、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外,还有烟火中的风味——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以重本味、重火功、重文化、讲食补的特质,俘获了八方食客的味蕾。

  走进徽菜馆,臭鳜鱼是很多食客的首选菜品之一。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这样描述臭鳜鱼:“闻起来臭,但是吃起来很香。用筷子把鱼肉拨开,它的鱼肉呈蒜瓣状,一片一片,很细嫩很鲜美。”

徽州美食——臭鳜鱼 潘立昇/摄

  “臭”名远扬的臭鳜鱼,体现着徽商的乡土情怀。明清时期,外出的徽商希望将长江河鲜鳜鱼带给家人品尝。为了防止腐烂变质,他们将鳜鱼抹上盐进行腌制,然后装入当地特有的杉木桶中发酵,上面用鹅卵石压住。此后,臭鳜鱼的制作技艺逐渐成熟,传承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徽州美食——刀板香

  徽菜种类繁多,除臭鳜鱼外,毛豆腐、一品锅、刀板香等菜品也颇具人气。“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这句流传于黄山的民间俗语,说的便是徽菜之一——毛豆腐。徽州毛豆腐以当地优质黄豆制作而成,需经历泡豆、磨豆、烧浆、点腐、发酵等几十道古法工序方能完成。正宗的徽州毛豆腐表面长有寸许白色茸毛,口感软糯,味道鲜美,深受食客的喜爱。

徽州美食——毛豆腐 潘立昇/摄

  灵秀的自然风光、亦香亦臭的徽菜味道、与生俱来的人文朴素感……如今,黄山正以独特的城市风骨,向游客展示着广博深邃的“徽派文化”。

  (供图: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执笔:祁俊 汪悦 程梦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