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北京协和医院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9月16日,是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1周年。一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始终着力攻克医学难题,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传播健康知识,为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协和精神绵延不息 见证许国为民百年荣光
百年协和,薪火传承。一个多世纪以来,历史忠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由弱到强的飞跃,也见证着北京协和医院这座医学殿堂百年“许国为民”的荣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协和始终昂首挺立在我国卫生健康战线的最前沿,成为党和人民最可信赖的力量。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创建。作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开拓者,协和的百年发展史,是矢志创新、勇攀医学高峰的百余年,是立德树人、培养医学人才的百余年,是坚守初心、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百余年。在党的领导和长期医疗实践中,北京协和医院形成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和“立院为国、立医为民、立学为真”的协和品格,一代代协和人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的尊重、对专业的执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从病案、教授、图书馆这协和“三宝”中,我们可以领略和解读百年协和基业长青的精神密码。
.png)
“第一宝”是病案。建院至今,协和保存了400多万册规范完整的患者病案。这些病案既是鲜活的医学教材,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医学典藏,许多中国首例乃至世界首例的疑难和罕见病案,就铭刻在协和的历史中。病案承载的是协和人薪火相传的治学精神,记录的是一代代名家的成长足迹,刻印的是言传身教的医者师道。
“第二宝”是教授。建院至今,协和秉承“三基三严”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了近百位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大家,引领了众多医学学科和医疗实践的发展。“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如何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患者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师”,这些名言警句是张孝骞、林巧稚等老一代协和人一生践行的行医理念,更是对协和精神的生动注解。
“第三宝”是图书馆。创办于1917年的协和图书馆,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医学图书馆”,大量难得一见的医学专著、专业期刊和千余部珍贵的中医古籍在这里被妥善保管。图书馆对标国际、紧跟前沿、引领方向,既是教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地点,也是医务人员求知探索、汲取新知的地方。如今,图书馆不断升级,接入了全球很多大型医学专业数据平台,为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和科研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不负患者性命相托 做国家和百姓的托底力量
百年协和,一切为民。“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出别人出不了的成果”,为病人提供更有质量、更有温度的服务,是协和人永恒的价值追求。作为“患者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协和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做国家和老百姓可信赖的托底力量。
一是建立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协和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和严要求,在中国率先建立了严格、规范并与国际接轨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注重素质培养与文化熏陶,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师资培训,建设资源平台,不断探索、传承精进,使协和住院医师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成才率,该制度被誉为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石和“通向医学大师的必由之路”。当前,协和实行住院医师规培与临床医学博士后的并轨培养,建立了高层次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进临床博士后项目创新,围绕“核心胜任力”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分赛道成长模式,努力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医学人才。
二是打造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集群。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协和持续“精专科、强综合”,高度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人才梯队和规划学科方向,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聚焦疑难重症和罕见病,积极推动多学科协作的临床诊疗模式,大力开展疑难病多学科诊疗(MDT),自2010年成立疑难病会诊中心以来,已相继开设了34个MDT专业组,通过高质量整合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就诊效率,丰富服务内涵,更大程度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
三是高水平建设互联网医院。从1997年开展第一例远程会诊,到2015年全面服务“组团式”援藏;从远程医疗合作模式的“无门槛”创新实践,到实现互联网诊疗零的突破与快速发展,协和已经成为国家“互联网+”医疗发展、远程医学进步的践行者与探索者。目前,已有41个科室、1300余名医生上线开展互联网诊疗。积极开展“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探索智能分诊、病史采集、复诊预约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求真务实勇攀高峰 为世界医学贡献中国方案
一部协和史,就是半部中国现代医学史。创立之初,协和就将办院宗旨定为“赋予中国最好的现代医学,中国可以从医学的最新进展中获益”,并致力于“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从1921年至今,协和始终秉承“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在国际医学界发出了中国声音,为世界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
.png)
1942年,刘士豪、朱宪彝关于“肾性骨营养不良”的论文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这是国际上首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疾病;1940年,吴英恺带领手术团队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食管癌切除及胸腔内胃食管吻合术,拉开了我国食管癌外科治疗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宋鸿钊教授带领团队将绒癌从死亡率90%转变为根治率90%,他提出的绒癌临床分期法成为国际统一分期标准;20世纪80年代,由史轶蘩教授牵头、多科室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垂体卒中后有完全和部分破坏两种结果的概念及治疗原则,将垂体瘤诊治提高到国际前沿水平。
近年来,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协和不断涌现。在2022年4月召开的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邱贵兴院士牵头的“脊柱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获评“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协和牵头成立“中国罕见病联盟”,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制定罕见病目录,推动实现多个从0到1的突破,形成罕见病防治“中国模式”。紧跟互联网+医疗新兴科技,成功开展了世界首例“远程眼底激光手术操作”、国内首例“跨运营商、跨网域,5G+固网专线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多点远程实时交互教学手术”。
协和始终注重开展特色的临床研究,建设符合医学科技特点的全链条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了以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妇产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皮肤与免疫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主的1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开展高水平的精准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标国际前沿技术,加强国际国内强强合作,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方面持续发力。我国首例机器人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国内首例应用国产术锐多臂单孔机器人完成的妇科注册临床手术等相继在协和开展。
牢记大医为民初心 建设领航中国医学发展的国之重器
回望协和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缩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协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协和医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把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作为贯穿医院“十四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制定了“建成领航中国医学发展国之重器”目标的“三步走”战略,提出“一院多区全网络”的发展布局,明确了“党建引领、学科带动、人才强基、管理增效”的发展路径。今年,医院召开学科发展评估会、人才工作会、医疗质量安全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实施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专项,明辨形势、明确方向、明晰路径、强化协同,以“平台清单、项目清单、人才清单、技术清单和成果清单”为抓手迈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五湖四海、养募并举、适才适所、适类适法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日趋完善。
面向新征程,我们将务实推进体系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鼎新革故、破立并举。聚焦临床需求,创新建立以专病共病、特殊人群和前沿技术为核心的专科新体系,统筹各类医疗资源,优化调配运行机制,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聚焦科技前沿,创新科技平台和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在部分优势临床领域实现协和的创新引领。聚焦人才强基,创新构建各类人才引育、选拔、集聚、使用和成长的工作机制,以及识才爱才敬才的政策环境;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协和标准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大力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搭建青年人才协和平台。聚焦扩容增效,推进一院多区全网络格局体系,创新构建集约化、精细化、智慧化的管理体系,以医教研主责主业为核心,强化服务理念,优化管理流程。聚焦稳字当头,创新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牢守住系统安全底线。聚焦员工幸福,积极探索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构建集成化的员工服务平台,持续优化职业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协和人将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坚决扛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开启更高效率、更具活力、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和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吴沛新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供图: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