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浙江义乌西站铁路口岸,工作人员正在向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列车上吊装集装箱。史家民/摄
根据2013年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中国铁路在早期探索开行亚欧国际列车的基础上,积极开行中欧班列,拉开了中欧班列联通亚欧大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大幕。9年来,中欧班列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参与,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成效:中欧班列已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物流品牌
中欧班列依托陆桥、向陆而生,在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下,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打造了富有韧性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拉紧了沿线国家交流互鉴的纽带,开启了亚欧合作发展新篇章,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物流品牌。
开辟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中欧班列的开行,完善了亚欧陆路运输网络,拓展了国际联运通道,形成了“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空间布局,开创了国际物流运输合作新局面。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了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运输服务网络覆盖了欧洲全境,形成了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带动了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促进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
助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7万列,运送货物530万标箱,重箱率达98.3%,货值累计近3000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已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渐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等53大门类、5万多个品种,涵盖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中欧班列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例如:我国郑州、重庆等城市的外向型产业在中欧班列开行后,实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新疆依托中欧班列进一步增强了同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助推了新疆丝绸之路核心区高质量建设。波兰罗兹、德国杜伊斯堡等城市伴随中欧班列的发展,国际物流枢纽地位不断提升,当地生产的特色产品搭乘中欧班列大量销往中国。
维护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中欧班列的开行,打造了国际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助力了沿线国家企业复工复产,增强了国际物流应急保障能力,已成为国际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支撑。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内中欧班列运营平台主动对接企业出口需求,与TCL、戴尔、联想、吉利、沃尔沃等一大批企业合作开行了“定制班列”,提供全程物流运输解决方案,维持国内外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截至2022年7月,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3.64万列,年度、月度开行数量屡创新高,有效降低了疫情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影响。
2021年9月28日,满载着100个标准箱出口货物的中欧班列“武义号”专列经海关查验后,从浙江金华南站鸣笛启程,驶向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视觉中国/供图
促进沿线国家交流合作。中欧班列的开行,深化了沿线国家及其节点城市之间的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越来越多的中欧班列境外节点城市与中国主要开行城市之间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为中欧之间文化传播和交融创造了更多机遇。在中欧班列带动下,陕西与俄罗斯卡卢加州、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江苏与荷兰北布拉邦省等结为友好省州;成都与纽伦堡、杜伊斯堡、维也纳、米兰、巴库等16个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重庆与杜塞尔多夫、曼海姆、汉堡、明斯克、布达佩斯等城市相继开展国际友城交流合作;武汉与里昂、波尔多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
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公共产品。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给沿线国家送去了“中国制造”“中国机会”,也带回了“欧洲产品”“欧洲希望”,“中欧班列+贸易”“中欧班列+口岸”“中欧班列+园区”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中外各方对开行中欧班列的需求不断增长。中欧班列虽源自中国,但属于并造福世界。德国、荷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比利时、波兰、西班牙等国家已深度参与中欧班列运营,匈牙利、斯洛伐克、土耳其等10余个新参与国家也纷纷表达了深化合作、共享发展的强烈意愿,中欧班列已成为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共同维护的国际贸易大通道。2021年,俄罗斯、波兰、德国中欧班列开行列数占班列开行总数的87.5%。过境俄罗斯同比增长15%,俄罗斯成为过境班列数量最多的国家;过境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乌克兰同比分别增长24%、12%、199%。
启示:中欧班列探索出了一条凝聚共识、合作共赢、充满活力的发展道路
经过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中欧班列探索出一条凝聚共识、合作共赢、充满活力的发展道路,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架起了亚欧各国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桥梁。
沿线国家重视与支持是中欧班列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沿线国家高层领导亲自推动,外交、商务、执法、海关、铁路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企业间互动交流合作,为中欧班列畅通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撑和保障。
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是中欧班列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共商合作机制、共商运输组织、共商信息联通、共商便利通关,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通过共建联运通道、共建服务网络、共建班列经济带,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较优势;通过共享铁路建设成果、共享班列效益成果、共享贸易合作成果,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沿线国家协同创新是中欧班列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一是创新运输方式。沿线国家铁路探索开展集并运输、空箱跨国调运等,大幅提高了中欧班列运行效率。二是创新通关模式。沿线国家海关不断强化电子信息互换、铁路快速通关等,显著提高了通关便利化水平。三是创新服务体系。国内外中欧班列运营企业组织开行了运邮专列、冷链专列、汽车专列等,形成了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体系。
2020年9月3日,一列中欧班列列车完成边防检查后,通过二连浩特国门。纪恩泉/摄
适应沿线国家发展需求是中欧班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中欧班列践行了开放包容合作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沿线国家和人民开放合作、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愿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通,助力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适应了沿线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愿景:中欧班列将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面向未来,中欧班列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需要沿线各国齐心协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共同抗击疫情影响,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巩固稳定提升中欧班列良好发展态势,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巩固中欧班列发展基础。加强与沿线国家深化贸易畅通,共同做大经贸合作基本盘;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通“堵点”“卡点”,全面提升中欧班列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共同完善中欧班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在国际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
稳定中欧班列发展态势。深化与沿线国家政治互信,密切政府间合作,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构建市场化经营秩序,共同为中欧班列营造稳定、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提升中欧班列发展质量。加强与沿线国家市场对接、规划对接、平台对接、项目对接,充分发挥中欧班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共建繁荣班列、数字班列、绿色班列、共享班列、人文班列,与沿线国家一道共享中欧班列发展机遇。
.png)
未来,国铁集团将携手各方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巩固稳定提升”工作主线,统筹做好5项工作:
——着力强化中欧班列设施保障能力。以瓶颈路段和拥堵口岸为重点,积极推动中欧班列国内能力紧张路段升级改造和重点口岸站扩能改造,积极拓展与中东欧、中亚、西亚等国家之间的运行新通道,引导和推动沿线国家提升本国境内中欧班列运输能力。
——着力提升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效益。持续优化运输组织,大力拓展回程货源,促进运输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完善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中欧班列运行评价体系。
——着力创新中欧班列运行管理和发展模式。加快中欧班列信息集成平台和“数字”口岸建设,努力打造“数字班列”。创新服务模式,完善多式联运服务,推进中欧班列与丝路海运、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联动发展,打造“精品班列”。
——着力构建中欧班列国际合作网络。用好七国铁路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合作平台,在运输组织、运价协调、线路拓展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切实加强品牌管理,不断提升中欧班列国际影响力。统筹加强中欧班列对外宣传,讲好中欧班列故事。
——着力加强中欧班列运行风险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中欧班列运行,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加强安全运输技术体系建设,提高中欧班列运行安全保障水平。
中欧班列的诞生与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沿线国家人民共创合作机遇、同筑共赢之路、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待,越来越多国家及城市加入中欧班列“朋友圈”,沿线内陆国家及地区越来越走向开放的前沿。展望未来,伴随着全球化的潮流,中欧班列必将继续乘势而上,使亚欧大陆“万里尚为邻”的梦想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