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烟云峰壑,奇松怪石,壮美秀丽,无处不钟聚、蕴蓄着灵气。山的高耸、水的灵动、云的变幻间,如织的游人总会被如画的风景吸引和陶醉。人们并不知道,黄山之所以如此秀美,是因为她背后有一群人在默默地付出和精心地守护。
放绳工李培生:绝壁“起舞”,为山“美容”
一顶安全帽、一捆登山绳、一身黄马甲,腰系绳索,下至悬崖峭壁,飞檐走壁,清扫垃圾……早上6点,趁着第一批游客还未上山,放绳工李培生和搭档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自1997年在景区内从事环卫工作开始,今年是李培生在黄山风景区工作的第25个年头。44岁的他干过景区检票员、当过路段环卫工,1999年转岗从事外围环卫,加入放绳工的队伍。
放绳工是黄山风景区环卫工队伍的一个特殊工种,工作地段陡峭险要,工作不仅艰苦,还具有一定风险,放绳者需要胆大心细。最初从事这项工作时,李培生说,心里也会有些胆怯,但在经过专业训练和实地操作之后,如今的他对这一切已经驾轻就熟。
李培生所在的玉屏环卫所位于黄山风景区的精华地段,是游客主要的游览区,点多面广战线长,对环卫放绳工作要求很高。面对困难,李培生没有退缩,他潜心深耕业务,创新和改造放绳工具,即便在休息时也不断摸索放绳的技巧。他和同事自制“环卫钓鱼竿”,把普通鱼竿顶端的鱼钩改成“丁”字状,提升作业效率;在登山绳的基础上,创新编结“8”字扣,提高安全系数……
2017年11月10日,李培生在天都峰放绳。关碧瑶/摄
放绳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李培生负责放绳捡拾垃圾,搭档张华明负责在路面上观察绳索和固定点的安全情况。每当需要放绳作业时,找准合适的放绳点位后,李培生先将拇指粗的登山绳一头系在游道旁的放绳桩点上并打好结,同时将另一头牢固地系在自己的腰间,扣上保险扣,然后灵活地跨过护栏,沿着崖壁向下滑去。只见他一手稳稳地把持着下降器,另一只手有节奏地抽拉着绳索,双脚稳稳地蹬在下方的岩体上,步履稳健地在崖壁上寻找着角落里的垃圾。下崖的十几分钟里,李培生一次次小心翼翼地挪动到垃圾飘落的位置,在杂草之中捡起矿泉水瓶等垃圾,装进腰间的红色袋子。遇上极为陡峭的坡面,他就牢牢地抓住岩石凸起的部分,不断变化着身姿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近乎垂直的崖面使李培生的视野受限,作为搭档的张华明就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悬崖下的情况和绳索的变化,为李培生提供安全清晰的指引,也提醒周边的游客切勿碰触绳索,以确保双方的安全。旅游旺季时,李培生每天都要放绳七八次,上下一趟要花费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对体力和耐力都是很大的考验。“要么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凭着这股不服输的精神,李培生成为景区放绳工种的佼佼者。
25年来,李培生始终坚持“以山为家,以路为友”“宁脏一人,不污一处”的工作理念,穿梭于悬崖峭壁间捡拾垃圾,守卫着黄山生态。2008年的那场大雪,是黄山人印象中一次难忘的挑战,更是李培生最深刻的一次记忆。为了保护迎客松,李培生和同事们一直坚守在岗位上,顶风冒雪扛毛竹,为迎客松制作顶撑,两天两夜没有合眼。而当时,正赶上李培生早就计划好的结婚的日子,未婚妻却被大雪挡在了黄山脚下。婚礼那天,同事们就在山中为李培生举办了一场“没有新娘的婚礼”。
像李培生这样的放绳工,黄山风景区共有18人,他们肩挎绳索,分布在各个片区。从早上6点一直到晚上,他们除了保障游步道清洁畅通,还要及时下崖处理悬崖峭壁上的垃圾。赶上游客因钱包等贵重物品掉到崖底求助,他们也会义不容辞地伸出援助之手。
李培生说,黄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这些年里,他和同事很欣慰地看到,游客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游客都能做到垃圾入箱,还有许多游客积极响应景区的垃圾下山活动。“人民富裕了,游客多了,山上的垃圾反而少了,环境更好了。”
守松人胡晓春:“你守着山,我守着你”
为保护迎客松的安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黄山风景区为迎客松设置专人守护岗位,实行全天守护,至今已经产生了19任守松人。一任又一任守松人,用自己的日夜坚守、默默付出以及传帮带精神,保障着千年迎客松英姿勃发。
2006年,出生在黄山脚下的胡晓春退伍回到家乡,应聘到黄山风景区成为一名防火队员。2010年7月,经过考核和选拔,胡晓春成为第19任守松人。
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黄山之巅,迎客松旁一间6平方米大小的“迎客松保护工作室”是胡晓春的值班室兼卧室。一张简易床、一副桌椅、一台监控电脑和一些监测工具,就是他在山上的全部家当。“成为专职守松人后,刚开始的那段日子真的很难熬。没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时甚至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胡晓春回忆道。
年轻时参军的经历锤炼了胡晓春能吃苦、能坚持的过硬作风,支撑着他继续守护迎客松。每当皎洁的月光洒满迎客松枝头,凝视着灵动无比的迎客松,他的内心总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力量。渐渐地,迎客松在他心中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棵树,而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一个八百里黄山的守护神。“你守着山,我守着你。”胡晓春默默地对自己说,从此要像守护家人一样守护迎客松。
每天早上6点半,胡晓春便开始了对迎客松的巡护观测。白天每隔两个小时进行一次例行巡查,监测松树枝丫、松针、树皮的细微变化,检查支撑架、拉索、防雷设施情况,在迎客松保护区域周围设立病虫害监测点、观测点,加强对迎客松及周边树木的监测;夜间启动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信号,随时起床查看迎客松情况……一年365天,他有300多天要在迎客松前打卡,70多本《迎客松日记》记录下了他140余万字的守松日常。守护迎客松12年,3800多个日日夜夜,胡晓春掌握了迎客松日常守护管理体系相关知识,成为景区古树名木保护的“土专家”。
面对黄山四季气候的变化,让胡晓春最为担心的就是冰冻雨雪极端天气。在遭遇2008年初的罕见风雪、2012年超强台风“海葵”、2018年初低温冰冻雨雪等极端恶劣天气侵害时,胡晓春都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有效地维护了迎客松的安全。2022年初,黄山景区遭遇持续降雪天气,随着积雪越来越厚重,迎客松枝丫也在不断下垂,专家建议及时对迎客松进行全面支撑。冰天雪地里,扛毛竹、蹚积雪、锯毛竹、做支撑架、捆扎拉纤……汗水、雪水浸透了厚实的棉服,胡晓春和同事们奋战了4个多小时,终于圆满完成了对迎客松的全面支撑保护。天气放晴后,看着迎客松安然无恙地挺立在青狮石旁,在冰雪中张开苍劲臂膀迎接四方游客,胡晓春和同事们的心头涌上了无限的喜悦和激动。
这些年,为了守护迎客松,胡晓春经常不能陪伴和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即便休息在家,他也总牵挂着迎客松,时不时点开手机上的监测系统,看看实时情况。结婚9年多,他和家人相处的日子还不满18个月,没有为孩子开过一次家长会,没有陪孩子过一个儿童节,只能偶尔通过手机视频与家人联系。最令他难过的是在2012年8月,台风“海葵”对迎客松造成严重威胁,而刚出生29天的小女儿却因为突发肺炎住进了医院,接到电话后他非常心疼、纠结。然而,“不能让‘国宝’迎客松在我手上有丝毫闪失”,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胡晓春最终选择把保护好迎客松的安全当成自己的第一职责。2021年,他的父亲身患肺癌,照顾父亲的重担只得压在妻子一人肩上。提起这些,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
寒来暑往,松针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迎客松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游客,胡晓春也从当初的年轻小伙子步入了不惑之年。他动情地说:“守松人,是我迄今为止最值得骄傲的职业身份。我无怨无悔。”
秀美黄山有他们,美丽中国在你我
“真没有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给我们回信,这份荣耀不仅是给我和晓春的,也是给黄山的,更是给所有‘中国好人’的。”谈及总书记近日的回信,李培生难掩兴奋。“字里行间都能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我们基层劳动者的支持和肯定,特别是对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关心关怀。”胡晓春说,自己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第一时间和家人分享了喜悦。
.png)
纸短情长,见字如晤。总书记的回信饱含深情、字字暖心、催人奋进,也更加坚定了李培生和胡晓春值守黄山风景区的信心。
“我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责任也更大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一定会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为美丽黄山建设增添魅力。”李培生如是说。胡晓春也郑重地许下诺言:“我生在黄山、长在黄山,黄山不仅给了我奉献的平台,还给了我实现理想的舞台,未来我会继续在基层发光发热,当好迎客松‘哨兵’。”
(采访对象:李培生、胡晓春 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中国好人”称号获得者;供图:黄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