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凌晨5点,张桂梅和往常一样,在学生们还熟睡时就提前来到教学楼,颤颤巍巍打开楼道灯,再去寝室借助手中的喇叭叫醒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清点人数。赶赴考场前,师生们还一起合唱了《万疆》为考生鼓劲。唯一不同的是,今年的张桂梅,身体状况更糟糕了,严重的风湿让她疼痛难忍,需要有人搀扶着才能走路……
从2011年至今,张桂梅连续12年坚持送考、陪考,从不缺席。
一所托举希望的学校
华坪女高成立于2008年,建校10多年来,张桂梅已经送走了12批学生,帮助20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而这所托举起无数希望与梦想的华坪女高,曾是张桂梅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张桂梅不是云南本地人,而是来自3000多公里之外的黑龙江。17岁那年,她跟着姐姐辗转千里,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既然户口已经迁到云南,我就在这儿安心扎根了。”张桂梅说。这一扎根,便是50年。
1995年2月,相濡以沫的丈夫病故。万念俱灰的张桂梅自愿要求调到了川滇交界处的小城华坪,进入华坪县中心中学教书。
到华坪县教书后,张桂梅第一次深刻了解到许多贫困家庭的女孩无法上学的现实困境。“读着读着就不来了。有的被叫回去干农活,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礼,让孩子辍学结婚。”
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更是让她痛心不已。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坐在路边望着远方发呆,身旁放着镰刀和箩筐。张桂梅上前询问,女孩哇的一声就哭了:“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原来,女孩父母为了彩礼钱,要她辍学嫁人。
张桂梅意识到问题所在:“一个女人的品格学识,能影响一个家庭三四代的命运。”
为了让山里的女孩们挣脱这样的恶性循环,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心愿在张桂梅心里萌生了。治穷先治愚,她要用教育来“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办一所学校困难重重,“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张桂梅说。但她不信邪。她举着荣誉证书到大街上“化缘”,被路人当成骗子;她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媒体呼吁;为了“找钱”,她去堵领导办公室的门、在参加电视节目时全力宣传……2008年8月,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只招收女学生的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终于正式成立。
殷殷期盼和最深沉的爱
在华坪女高就读的学生,都来自穷困家庭。但张桂梅忌讳给这些女孩们贴上“贫穷”的标签,对外一律将她们称为“大山里的女孩”。
为了让孩子们自信,女高制定了这则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巅藐视卑微的懦夫。”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10多年来,张桂梅每天5点多起床,一间一间地打开教室的灯,开始一天的工作。她经常拿着一个喇叭,在宿舍、食堂、教室,叮咛、催促着。清晨,只要喇叭一响,华坪女高就醒了;白天,喇叭声是课间操开始的指令;吃饭时,通过手机播放、喇叭扩音传出的红色歌曲响彻饭堂;深夜,张桂梅拿着喇叭站在宿舍楼下催孩子们睡觉。只要张桂梅在,喇叭就闲不住。
王平曾是张桂梅的学生。追忆过往,王平说:“张老师平日住在学校,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这些学生。她不仅节衣缩食帮助困难学生,还把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给了学生……”
华坪县教育党工委办公室主任毛庆法曾和张桂梅共事6年多,他说,张老师对学生的深爱是一以贯之的,曾经有些孩子不守纪律翻墙出去打游戏,张老师就搬到学生宿舍住下看着。如今,张桂梅仍旧睡女高一间学生宿舍靠门口的第一张床。
办学头几年,她还可以跟着学生们跑操。但长年累月的过度操劳,她的身体渐渐不堪重负,体重从130多斤掉到90斤。在一份诊断书上,医生密密麻麻给她列出了骨瘤、血管瘤、肺气肿等20多种疾病。
尽管如此,她依旧保持着每年寒暑假家访的习惯。华坪女高的学生分布在丽江市一区四县的大山里,山路艰险,车子到不了,她便步行;步行走不稳,她就拄着拐杖,一步步地挪,走到了许多大山里“汽车轮子到不了的地方”……这样的家访,10多年来她从未间断。
张桂梅说,高三是高考冲刺关键期,只有通过家访才能充分了解并帮助解决女孩们家庭的实际困难,让她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学习。“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张桂梅的脚印在大山中叠成这群女孩子人生的出路。14年过去,华坪女高的学生们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她们承载着张桂梅的期望,从大山深处走向浙大、厦大、川大、武大……毕业后又奔赴西藏参军、成为一线警务人员、回到山区当大学生村官、进入律所成为一名实习律师……
“许多学生告诉我,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入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说起自己的学生,张桂梅言语间带着欣慰和满足。
张桂梅说,她不希望走出去的女孩们还惦记着起飞的地方,担心她们会背负沉重的包袱。“我不需要你们感谢张桂梅,感谢女子高中。要感谢党和国家为你们做的一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冉梦茹曾是张桂梅的学生,在去往西藏参军的途中,她给恩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人生旅途,遇见您,很幸运,感谢张老师让我们梦想启航。请您放心,我会像您一样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坚守岗位,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现在的我们绽放在祖国各地,请您不要担心,望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您的学生无论在哪儿,始终记得要做实事,要顶天立地。我是您永远的女儿,张妈妈。”
2015年的秋天,刚毕业的周云丽应聘到一所中学教书,但在得知华坪女高教职人员紧缺的情况后,她毅然选择回到母校,成为女高的一名数学老师。“老师老了,我们长大了。”周云丽说,“我们要继续她的事业。”教书7年的她,现在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十几年如一日,张桂梅把所有精力都投在了学生身上。如今,她的身体不再硬朗,常常需要旁人搀扶着才能站稳、走稳。“我的脚步变慢了,也‘凶’不动了,但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继续用我的小喇叭陪伴着姑娘们,守护着她们,把她们送出大山。”一旦谈及自己的学生,她又仿佛充满了无限力量。
2021年2月和6月,云南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和“七一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为她颁奖。
“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张桂梅以弱小的身躯,燃烧自己,点亮了大山女孩们的人生梦想,并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不悔誓言:“我有一颗教育者的初心在跳动,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九死亦无悔,这是我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采访对象:张桂梅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七一勋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