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夏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天,有着中国人心目中最大最圆的月亮。它凝聚着人们的目光,牵系着人们的情感,安顿着人们的心灵。也因此,在月亮的辉映下,中秋节自唐代形成之时就是一个诗意唯美的节日,后来更发展出丰富多样的习俗活动,成为美好生活的样子。
中秋节的美好,首先在于它得天之时。春夏秋冬,四时代序,每个季节原有每个季节的特点和优势。但一年四季之中,最受人欢迎的还是春秋二季。这不仅因为春生秋收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生命意识,也因为这两个季节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居而言更为安逸舒适。秋的天空格外高远,秋的色彩格外斑斓,秋的气息格外清爽,秋的虫鸣格外婉转。处于八月的中秋节自然就得天之时,有了比其他节日更适宜的气候条件。
在古人眼中,太阳和月亮是天地间最重要的两个天体,它们有规律的运行,是宇宙和谐有序的保证。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秋分夕月的礼制规定,并出现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不仅如此,月亮还承载着思念和乡愁。“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月出》所表达的,正是对恋人的思念。
对于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最堪赏玩,唐代诗人欧阳詹有十分精当的分析。他说:
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之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魂与之清冷。
正因为在唐代中秋月被赋予特殊的审美价值,当时出现了“千家看露湿”“今夜月明人尽望”的盛世景象,赏月也成为中秋节越千年而不衰的文化传统。
中秋节的美好,还在于得地之利。春种秋收,春花秋实,中秋正是收获的季节。多种多样的庄稼和色彩丰富的果实,共同构成秋天的亮丽风景。清人让廉曾在《京都风俗志》中描写,每到中秋节前三五日,老北京的“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叫鬻,一路不断。”在这里,人们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无不被调动起来,充分感受来自土地的美好。
当然,这样的地利之美不仅仅出现在北京,它是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的风景。“番薯包芦金粟米,晒干了茶籽好打油。”“红椒豌豆老南瓜,晒干了糯谷好做酒。”中秋节期间盛行的晒秋习俗,更将地利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丰收,人们满怀喜悦,共享劳动成果,浙江开化县苏庄镇的人们会用新鲜稻草扎制草龙,在田间舞动,庆祝一年好收成。不仅如此,人们还会酬神报谢,四川、福建、台湾等不少地方都有中秋节祭祀土谷神的做法,称为“闹土地”“秋报福”,以表达对土地的感恩之情。
中秋节的美好,还在于得人之和。中华民族以农立国,农业文明安土重迁,崇尚家庭团圆,追求社会和谐。中秋节作为公认的团圆节,在促成人情和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秋节的名称寓意着人情和美。中秋节有不少别名,如月夕、秋节、八月节等,“团圆节”也是其中之一。节日以“团圆”命名,使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成为中秋节的一种集体意识。
中秋节的节物体现着人情和美。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物品,其形取圆,其名有“团圆饼”之说。无论用作祭月的供品,还是馈赠亲朋的礼品,抑或分享的食品,都包含团圆之意。中秋节的习俗活动营造着人情和美。中秋节讲究“安排家宴,团圞子女”,这种一家人面对面的团聚相守最能体现团圆的真义。
中秋月饼 视觉中国/供图
中秋节还十分讲究亲朋好友间的人情往来,人们通过馈赠节令物品,互送祝福,传递温情。在河南新安,每届中秋,娘家人就会携枣糕、月饼、梨、柿、石榴等看视女儿,称为“送糕”。山东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闺女的习俗,节前家家户户会买月饼、鲤鱼之类的礼物。在江苏高邮,外婆要在中秋这天送给外孙扎制的“宝塔”,直到外孙十岁为止。相比长辈馈赠晚辈,晚辈拜望长辈和平辈之间的交往更为多见。
“瑶觞九酝瓜新荐,月色人心同缱绻。”对于中国人而言,中秋节是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的民俗大节。人们通过艰苦劳动、辛勤付出收获硕果累累、五谷丰登;通过共聚团圆、相互馈赠,感受人生幸福,体验人间真情;通过赏月拜月、仰望星空,提升境界,滋养心灵。如果说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是物质充裕、精神富足、社会和谐、环境宜居的兼而有之,那么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的中秋节,无疑就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样子。
(作者: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