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匠”何小虎:火箭心脏的“钻刻师”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8期作者:本刊记者
字号:默认超大|


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人民视觉/供图

  在4月28日召开的2022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何小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运载该飞船的火箭“心脏”——液体火箭发动机,其燃烧系统相关产品作为“心脏中的心脏”,便出自何小虎及其工友之手。

  2009年,何小虎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以实操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300多人中脱颖而出,进入航天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

  上班第一天,看着车间里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机床,何小虎显得有些沮丧,便问师父董效文:“用这么普通的机床,怎么做出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航天人就是要沉得下心,去锻炼技能。”师父的回答,让何小虎彻底静下了心。从此,“最早进入车间、最晚回到宿舍”成为何小虎的工作常态。

  发动机被誉为火箭的“心脏”,何小虎的工作就是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和推力室相关零部组件进行机械加工,通过操控数控机床,“雕刻”这些部件的每个部位。对何小虎来说,“钻”,既是一种加工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态度。

  最初的三年时间,他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学习和实践。加工零部件,他趴在机器上,一个动作重复几百遍;为锻炼反应能力,原来用200转/分钟的转速加工的零件,他挑战用1500转/分钟加工……“好车工一把刀。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从磨刀开始的。最初没有手感,一把看来精度要求并不高的刀具,我也要磨上三四个小时,有时候返工好几次,手上血泡都磨出来了。”何小虎说,要成为好车工,苦练是唯一出路。


何小虎在工作中。何小虎/供图

  “踏实、勤奋,又善于思考和总结,陕北孩子的拗劲、韧劲,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董效文说。

  凭着这股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傻”劲和甘于吃苦的韧劲,何小虎很快在年轻人中脱颖而出。2016年,何小虎首次参加国家级一类大赛“中国技能大赛”,荣获陕西省第一名、全国第四名,这是陕西参加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2017年,在央视《中国大能手》大型职业技能挑战节目选拔赛中,他成为陕西入围全国十强第一人。2018年,32岁的他成为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赛区最年轻的裁判。

  作为航天产业的一线工匠,何小虎深知,“中国制造”要升级为“中国智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6年,公司接到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零件的加工任务,但在研制过程中发现,其中有项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公差仅为0.008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即使是高级技师来加工,合格率也只能保证20%,严重制约了产品的交付周期。

  “交给我,我有信心啃下来。”面对挑战,何小虎主动要求拿下这块“硬骨头”。

  经过半个多月的试验、摸索、查阅资料,何小虎提出“设备稳定性”加工概念,即准确掌握机床最理想的加工时间段进行精密加工,开创工厂超精密加工新方法,实现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双提高,第一批次试加工时合格率达到100%,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在发动机传动轴关键零部件加工的技术攻关中,他利用高精度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通过半年时间摸索,总结出“车—铣—磨”集成加工法,将八道加工工序缩减为两道,实现该产品“以车代铣”“以车代磨”的创新,将产品加工合格率和准确率提升至100%。

  在发动机轴承座的加工技术创新过程中,他自行设计工装、刀具,总结试验参数,变革沿用近30年的加工方法,实现由普通手工设备加工向数控自动化设备加工的技术革新,将加工效率提升4倍,一次加工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

  鉴于他精湛的数控加工技术,公司将加工精度最高的多轴车削中心交给他,以完成微米级产品加工。经过反复实践挖掘设备加工潜能,他提炼出“微小孔高效加工法”“异型零件高效找正法”,保证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燃烧喷注系统的稳定性,解决了制约公司10余年的生产瓶颈,将发动机喷嘴产品合格率由60%提升至90%以上,实现年降本增效近百万元。

  截至目前,何小虎参与了“长征五号”、“天问一号”、北斗组网、探月工程等任务,先后解决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研制问题65项,获公司首个国际专利授权,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我看来,我的动力来自每次看到火箭发射升空的时候,看到自己加工的产品在为推进中国人的梦想产生作用,感觉我的人生就有价值和意义了。”何小虎说。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小白”,成长为航天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最年轻的一线技能专家,何小虎用了12年的时间。和自己刚入行时仰慕的“引路人”一样,何小虎逐渐成了徒弟们敬重的“老师傅”。


何小虎正在给徒弟们讲解火箭发动机相关零件的制造工艺。何小虎/供图

  “航天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师父带徒弟,都是倾囊相授。”在何小虎看来,成为“大国工匠”并带领更多年轻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是自己的理想。“一人先进孤单单,众人先进推倒山”,何小虎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总结出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分享给同事,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他总叮嘱刚入行的年轻人,航天产品,质量至上。“我们发动机产品的好坏就是我们个人的好坏,‘质量就是生命’这句话不是口号,是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每个人必须要了解的事情。我希望我带的徒弟能够做到有理想、有目标,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中来,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好。”何小虎说道。

  如今,何小虎培养出的20多名徒弟已经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和更多的年轻人共同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是我的理想。我很庆幸成为一名从事航天事业的技术工人,很幸运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何小虎看来,自己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技能专家。他谦虚地说:“我感觉自己和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工匠’还有很大差距。我还要精益求精地打磨自己,争取成为真正拿得出‘绝活’的‘大国工匠’。”

  对于未来的计划,何小虎表示,要不断地去学习,掌握最新的技术,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总结“航天精神”,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周围的青年人。他决心“穷尽一生,磨砺技能,以工匠之心,苦干实干,实现智造梦”。

  (采访对象:何小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数控车工、高级技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