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赛家两代人的“长城缘”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8期作者:[英] 汤米·林赛(Thomas A. Lindesay)
字号:默认超大|
1987年11月,威廉·林赛在河北八达岭附近独步长城。汤米·林赛/供图

  我是今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汤米·林赛,是个中英混血儿,父亲是英国利物浦人,母亲是陕西西安人。我从小在北京长大,虽说不是北京“土生”的,但也算是这里“土长”的了。

  毕业前,有同学问我:“汤米,你毕业后准备做什么呀?”我说:“我要去跑长城。”我的回答听着可能有点儿怪,但这确实是我家两代人的“中国梦”。

  长城情缘

  我的父亲威廉·林赛出生在英国利物浦。他11岁时在《世界地图册》中看到了中国的长城,这一犹如巨龙蟠伏在中国大地上的古代建筑让他深受震撼。从那时起,长城就成了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父亲从小就酷爱长跑。1984年,他和他的哥哥沿着古罗马人在英格兰北部修建的哈德良长城跑完全程。但是,哈德良长城全长仅有120余公里,这使他感到意犹未尽。哥哥见状对他说:“有机会去中国跑一跑万里长城,那才算真正的长跑。”这句话再次点燃了他心中的梦想。

  父亲在利物浦大学主修地理和地质,毕业后的工作也一直与地理有关。在潜意识里,长城从未离开过他。1987年,他不远万里从英国来到中国,独自沿着长城探险。经历了两次失败后,他从嘉峪关出发,越过重重难关,历时78天跑完2470公里,最终抵达渤海岸边的山海关,完成了他的“长征”,圆了他的长城梦。他在北京休整期间结识了我的母亲。父亲说,是长城成就了他的婚姻,是长城让他留在了中国。

  “不爱长城非好汉”

  1994年的一天,父亲在长城考察时发现,长城上的垃圾污染日益严重,他忍不住向我母亲抱怨,母亲反问他说:“你光坐在这里说又有什么用?看不下去就去捡吧。”父亲恍然大悟,当即下定决心要为保护长城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利用节假日,风雨无阻地到长城上捡垃圾。在他的带动下,我们全家以及越来越多的人都参与其中。1998年,父亲带领120名志愿者到金山岭长城捡垃圾,这次活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后,跟随父亲到长城上捡垃圾的人越来越多。2001年,他创建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并担任会长。他提出“山野之约”,号召大家保护长城,“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保持长城古朴的魅力!”

  保护长城成了父亲一生的事业,他从未考虑过自己是一个外国人。父亲把长城看作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保护好它,这是一件没有国界的事情。他认为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是一座露天的博物馆,它蕴含着一种精神。父亲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主席1935年写下的诗句,我觉得可以再加一句:‘不爱长城非好汉!’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和想说的话刻在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砖上,我们必须重新认识长城——为了明天。它是我们必须好好保护的珍品。”“不爱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后来成为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的宣传口号。父亲的努力得到了文物保护部门的肯定,很多去长城参观的游客更是被他无私的举动所感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长城、宣传长城文化的行动中来。

  父亲几十年如一日,满怀激情地从事长城研究和保护工作。他出版了若干部以长城为主题的著作,包括《独步长城》《万里长城——亚洲的形象》《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万里长城 百题问答》《长城和美玉:我的中国之爱》《小威廉长城历险记》等,还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跟着威廉走长城》纪录片。1998年,父亲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0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表彰他长期致力于长城保护,以及在英中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今年,父亲荣获美国探险家俱乐部颁发的“2022年50位影响世界的探索者”称号。

  传承守护同一个梦想

  我的父母经常利用寒暑假带着我和哥哥自助游历,让我们在世界这个大课堂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交流能力、学会自我管理,并通过这种观世界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他们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课堂,孩子或许可以通过各种考试获得高分,而走出去体验外部世界,在不同的地域、语言、文字里来去自如,则是对学校所学知识的最好检验。


2021年秋,汤米(左)和哥哥杰米在怀柔箭扣长城上看日出。汤米·林赛/供图

  我的父母选择的目的地大多数是一般游客不曾光顾的景点,选择的交通方式往往是骑自行车、坐地铁,或者徒步。母亲会要求我和哥哥写旅行日记、收集票据、绘制旅行地图、抄写旅行指南等。我在跟随父母旅行的途中积累了各种知识和技能。我曾经用树枝和菜板拼出了“迷你版”巨石阵,被老师称赞是“素质教育”的典型。

  我出生不到半年,就被抱上了长城;5岁开始参加父亲组织的各种长城保护活动;7岁时,我们一家四口自驾游览明长城主线,我也第一次萌生了想用双脚走遍长城的念头;16岁时,我和北大历史系毕业的哥哥杰米制作了航拍明长城全线的纪录片《飞越万里长城》,该片在中国、英国等40多国播出,带领观众以鸟瞰的视角领略长城的宏伟。在潜移默化中,我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长城文化的传播者和保护者。

  今年,我21岁,刚刚大学毕业,我计划和哥哥一起,一路追随当年父亲的足迹,从嘉峪关出发,穿过沙漠,进入黄土高原,跨越黄河,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脉里翻山越岭,一直跑到丹东的虎山长城,一路上宣传和践行长城保护,用镜头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长城故事。我想成为最年轻的跑完明长城全线的人,成为长城的保护者,这是我毕业后即将奔赴的“长征路”。

  为了完成我的“长征”,我为自己设计了每日运动计划,每个月跑的里程常常超出500公里。疫情期间,我在宿舍里用跳绳和自重深蹲模拟训练。我也曾经问过自己,跑不下来又会怎样?但我会想起小时候父母对我说的:“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转折点,每个瞬间都要作出一个选择,每一个选择都要直面挑战,要在困难中磨炼自己,迫使自己成长。”我坚信自强不息、突破自我的体育精神对于所有运动和所有人来说都具有特别的意义。所以,在跑长城这件事上,我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奋力奔跑,to choose hard over easy(宁愿去选择困难)。

  我的“长城”万里长 

  在北大,我学习了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孟子·告子下》中有一句话和我父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也逐渐成为我的人生信条。

  我在北京生活了21年,很荣幸“零距离”体验了北京的两次奥运会。14年前,我有幸作为小学生代表参加了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闭幕式的表演,在奥林匹克会旗降下时与同学们合唱希腊语的《奥林匹克会歌》。今年初,我又和北大的同学们现场观看了冬奥会的开幕式。开幕式上象征不同国家的“雪花”环抱着圣火组成的“大雪花”,不仅可以用来诠释体育精神在国与国之间的传递与交流,更可以用来体现人与人之间体育精神的相互激励。那个时刻,我深深感受到,从申奥到办奥、从夏奥到冬奥,中国和中国体育真的走了很远。当然,我也告诉自己,在了解中国、感受中国、读懂中国,以及认识世界的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这不只是我,也是中国年轻一代共同的“万里长征路”。

  今年是新中国北大来华留学教育70周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来到北大,在北大读懂中国。作为留学生,其实我们都是带着对中国的好奇心,带着了解中国的梦想,踏上这段征途。我也迫切地想去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者:汤米·林赛(Thomas A. Lindesay)| 英国留学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2届毕业生)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