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融冰初心,中美关系应当顺势而为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7期作者:本刊记者
字号:默认超大|
2019年中秋节,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华盛顿举行“中秋·团圆”联谊招待会,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发表致辞。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摄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然而,近几年中美关系却面临着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恰逢“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近日,中国前驻美国大使崔天凯接受《中国新闻发布》专访,分享了他关于中美关系的思考与期望。

  中国新闻发布:1985年春天,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访问美国艾奥瓦州,与当地民众深入交往并结下深厚的友谊。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期间,还专门去看望了老朋友。您能跟我们详细分享一下这个故事吗?

  崔天凯:1985年,当时还在河北省工作的习近平率领农业技术代表团到美国的艾奥瓦州访问,并考察马斯卡廷镇的农业和畜牧业,其间就住在当地居民的家里。此后几十年,他始终把这份友情记在心上,一直延续着跟这些美国老朋友的友谊。2012年,当时已经担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要到美国进行正式访问,尽管行程紧张,但他明确提出要去会一会当年结识的那些美国老朋友。于是,他的这次访问专门安排出一段时间,前往位于美国中部的马斯卡廷镇。

  回顾重返小镇的情景,有个细节让我至今难忘。起初,礼宾人员依照一般正式访问安排那次重聚,准备请习近平和州长坐在中间,他们的两边,一边是中方陪同人员,另一边则是美国老朋友。但习近平没有同意这样的安排,他提出,跟老朋友重聚就应该像老朋友聚会的样子。根据他的要求,我们又重新作了调整。聚会中,习近平跟那些美国老朋友围着一个沙发,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站着,进行了一次非常热烈、友好的茶叙,真正就是一场相隔多年的老朋友重逢聚会,在场所有人都非常感动。

  重聚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艾奥瓦州的金伯利农场。因为年轻时长期在农村工作的缘故,习近平在农场主金伯利的拖拉机驾驶室里与主人交谈甚久,他详细询问和了解了农场生产、经营、销售,以及农民生活和收入等情况。后来,在金伯利的牵头下,艾奥瓦州与河北省还合作开办了一家友好农场,至今仍在经营。

  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不管是在处理国内事务时,还是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尽管工作繁忙,但他总会抽空给来信的美国各界人士写回信,包括给一些美国小学生都写过回信,在美国民间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人民至上的理念和情怀,正如他所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他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也正是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放在首位,大力倡导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暨“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当地时间2月24日晚,“破冰之旅”50周年纪念活动在尼克松的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市的尼克松图书馆隆重举行。图为已99岁高龄的尼克松访华亲历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通过视频发表致辞。中新社记者 张朔/摄

  中国新闻发布:崔大使,您担任驻美国大使的时间长达8年,您怎么评价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崔天凯:50年前,中美通过尼克松总统访华重启交往。自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各方面的交往都得到了迅猛发展,随着交往越来越频繁,两国人民之间增加了解与合作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我在驻美国使馆工作期间,就亲身感受到这种民间交往的深厚基础和强烈愿望。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我们使馆曾经举办过中美两国青年学生春节联欢会,大家一起到使馆来演节目、包饺子,气氛极为友好和融洽。我还去美国一些地方参观过实行沉浸式中文教学的小学,“沉浸式教学”指的是有些课程是直接用中文讲授的。在那里,有些小学生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有些在练习毛笔字,通过与他们交谈,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中国的好奇、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以及长大后想到中国看一看甚至留在中国工作的愿望。

  如今,美国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到中国学习,不少商界人士来中国工作;同时,中国留学生成了美国最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家去美国投资设厂。所有这些民间交往,特别是两国年轻一代之间毫无拘束的交往,给了我们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

  通过接触,我发现美国的普通老百姓比较淳朴,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没有来过中国,对中国的了解也不深,他们很想了解万里之外的中国,也非常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并没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仇恨。我的体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也是建立在认为世界各国人民包括中美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共同的这一广泛基础之上的。各国人民包括中美两国人民,有一千个理由要互相沟通、互相借鉴,实现合作共赢,但没有一条理由要成为敌人。

  在中美之间挑起各种争端、对立甚至冲突的那些势力,虽然他们打着民意的幌子,但他们代表的不是美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而是那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和愿望,他们做的事情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直接损害了美国人民的利益。像前几年的贸易战、关税战,所加征的关税很大一部分最终都是由美国普通老百姓承担的。现今世界上一些地方发生的冲突、动乱甚至战争,包括最近的俄乌冲突,从中获利的只是一些军工集团,受损害的归根结底还是人民。

  我相信,两国关系的基础在民间,在人民之中。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定能够战胜所有邪恶的企图。只要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地时间2020年1月22日晚,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行庆祝农历新年系列活动之冬季灯展“点灯”活动。图为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出席活动并与参演人员合影。中新社记者 沙晗汀/摄

  中国新闻发布:听说您曾经在美国进修留学过,回顾这段留学岁月,您有哪些难忘的经历或回忆?

  崔天凯:我在美国学习的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美国跟现在很不一样。回顾那段生活和学习的经历,尽管读书很辛苦,也有很多挑战,但对于我了解美国,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内外政策却非常有帮助,对于我之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那段特殊的留学经历中,有些事情给我留下了长久和深刻的印象。当时,我的导师之一是美国老一代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A. Doak Barnett)教授,我记得很清楚,在他的第一堂课上,他让大家做自我介绍。他首先从自己开始,他说,我鲍大可是在1921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一年出生在中国上海,在当时的法租界,离中共一大会址很近的地方。轮到我介绍时,我说,我也出生在上海,我家也在离中共一大会址不远的地方,只不过我比教授晚了几十年。多年过去了,这个有趣的细节始终留在我的脑海中。

  我想说的是,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美国有些老一代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出生在中国,并在中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对中国人民的了解都相当丰富和深刻。尽管他们提出的一些主张包括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不一定全面或者正确,但是相比现在美国的有些所谓中国问题专家,还是要更接近事实,更贴近实际,也更具有合理性。我很怀念鲍大可教授等老一代的中国问题专家。

  中国新闻发布:基辛格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据说您是跟他见面次数最多的中国人。请谈一谈您与基辛格先生打交道的感受。

  崔天凯:说到我在美国工作期间交往最多的美方人士,除了白宫、国务院等主管中国事务的官员以外,应该就是基辛格博士了。8年多里,我跟他各种会面、视频、通话等累计有80多次。通过与他多次深入沟通,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以中国大使身份在纽约到任拜会基辛格博士时的谈话。那次我跟他提起,1971年他第一次秘密访问中国时,我还是一名在黑龙江插队的知识青年,有一天很偶然地从报纸上看到了他访华的新闻。那一年,中国还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又从报纸上看到一幅新闻照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大厦前升起。当时我非常振奋,甚至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就是自己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到那里去看一看。没想到,10年后我真的就到了联合国工作;更没想到的是,当天我会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跟他交谈。

  当时基辛格博士对我说,我的经历从一个个体的角度证明了中国这么多年取得的发展成就。我非常赞同和认可他的这个观点,因为他看到了宏大历史背景下中国发展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与他一样,我也认为个人的发展必须融合在国家的发展里。作为从事中美关系工作的人,我们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样一个大的目标,推动中美关系向好发展。

  中国新闻发布:建交40多年来,中美已经成为彼此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对象国。请您谈一谈,中美两国应如何更好地推进双边经贸合作?

  崔天凯:鉴于中美关系现状,两国经贸关系正处在一个紧要的转折关头,我觉得中美对于经贸关系要确立三个认识。

  第一个认识,中美经贸关系是互利共赢的。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半个世纪以前,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半个世纪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了解,202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7000亿美元,双向投资曾经多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两国企业界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发展,美国在华投资经营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盈利的,而且盈利水平要高于世界其他地方。

  尽管这几年因为贸易战、“脱钩”造成一定影响,但从整体而言,引用基辛格博士的话说,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是一些短期操纵造成的,它只能说明两国经贸关系有非常大的互补性,有巨大的合作和双赢空间。历史和事实都证明,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就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关系,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也不是一方得了便宜,另一方吃了亏。由于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之间这种蓬勃发展的经贸关系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给世界带来了共赢的效果。

  第二个认识,对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本着建设性的务实态度来处理。中美两国之间生意做得那么大,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问题。这在任何两国的贸易关系中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发生什么问题,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有些问题是经贸关系大发展带来的副产品,像当年几乎没有贸易来往的时候,可能也没有什么争端,如今贸易额做到7000多亿美元,争端肯定要比那个时候多得多。不能因为现在出了一些贸易争端,就要把时间倒拨回去,回到没有贸易也没有贸易争端的时期,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荒唐主张。

  另外,随着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竞争力上升是必然的。健康的经贸关系是离不开竞争的。不过,竞争应该是良性的,要相互促进,按照规则办事。中美两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世贸组织有一整套规则,包括怎么解决经贸方面的争端,中美双方应当遵守这个规则,以建设性的务实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三个认识,中美应该坚决反对把经贸关系过度政治化,甚至武器化。当今世界上存在一种不好甚至有害的现象,那就是国家之间一旦发生争端,就把经贸关系当作武器。特别是美国有个不好的习惯,经常搞所谓“长臂管辖”、单边制裁,动不动就发出威胁,要调整甚至切断产业链供应链。这种做法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双边经贸关系,而且破坏了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或许有些利益集团可以从中牟利,但受损的是整个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人民。最终,那些势力集团也不见得能真正得到什么好处,搬起石头总有一天会砸了自己的脚。

  中国新闻发布:您认为,中美两国未来应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深入了解和交流?

  崔天凯:中国和美国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多差异,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政治制度,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我认为,不管两国关系如何发展,这些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消失,相当一部分差异还将会长期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两国人民是对立的甚至是对抗的,是一种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零和关系。我们应把中美之间的差异看成是世界多样性的一种体现,这也给两国提供了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合作共赢的机会。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文明、各种不同的国家,这是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论哪个国家,大国小国、穷国富国、强国弱国,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如今,共同的家园面临着诸多共同的挑战,包括很多地方还存在的贫困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等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世界各国不管存在多少差异,人类进步的事业、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才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世界各国必须基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起手来应对和处理共同的挑战,让世界更加安宁和繁荣,让全人类分享和平和发展的红利。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两个常任理事国和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把握好中美关系走向,让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不仅是两国人民的利益所在,也是中美两国要对世界承担的共同责任。

  中国新闻发布:您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有怎样的期望?

  崔天凯: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我当然非常希望它能够持续地行进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轨道上,因为这是两国人民的利益所在,也是整个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期待。我们不能让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失望,这是历史交给我们的重要使命。正如习近平主席去年11月在同美国总统拜登视频会晤中所讲的那样,“历史是公正的,一个政治家的所作所为,无论是非功过,历史都要记上一笔。”

  关于如何处理中美关系,我参加过习近平主席和三任美国总统的会晤,中方的态度是一贯且坚定的,核心思想非常清晰。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同拜登总统视频通话时再次指出,“中美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避免对抗”,“双方在各层级各领域要加强沟通对话”。

  我们始终不渝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非常希望美方也能够真正同我们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可能现在美国有些人、有些势力还不愿意这样做,有些人甚至还试图打压中国、遏制中国、改变中国,想让中美关系走上一条只对美国少数利益集团有利的轨道。我希望这些人能够尽快放弃这种企图,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才是两国长远利益所在。

  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美关系最终还是要走上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也是两国人民的美好向往。我们希望中美两国人民共同顺应潮流,友好交往,合作共赢。

  (采访对象:崔天凯 中国前驻美国大使)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