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流失文物,中国如何贡献智慧?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6期作者:本刊记者
字号:默认超大|

  流失于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是中华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聚散离合紧紧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流失文物追索的“中国实践”备受瞩目。与此同时,流失文物的追索之路也一直充满了曲折和荆棘。近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中国前驻法国兼驻摩纳哥公国大使孔泉接受《中国新闻发布》专访,详解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工作。

  中国新闻发布:目前,流失于海外的中国文物有多少?大致分布在哪些国家?

  孔泉:百余年来,大量中国文物因为战争掠夺、盗掘、走私、不正当贸易等不法途径流失海外。如今,这些文物多数收藏在公、私博物馆或私人收藏者的手中。

  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另一组数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在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收藏有中国文物约167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则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以上两组数据交叉印证了一个事实: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量巨大,几乎涵盖了所有文物种类,包括甲骨文、青铜器、陶瓷器、玉器、书画、漆器、雕塑、典籍等,主要分布在欧美和日本。

  中国新闻发布:近年来,我国追索流失文物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成功做法和经验?

  孔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有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其中包括我国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五牛图》、圆明园青铜“虎鎣”、“方罍之王”皿方罍等。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并身体力行推动保护和抢救文物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埃及等国共计向我国返还1300余件(套)中国流失文物,包括邓峪石塔塔身、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其中,意大利政府向我国返还796件文物艺术品,美国向我国返还361件(套)文物艺术品,“曾伯克父”青铜组器(8件)从日本追索回国。

  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海外是在近代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些文物的回归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几代人的努力,追索文物的手段、方式各不相同,共性则在于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外交、执法合作等手段,在文物现持有人或现所在国的配合下,实现文物返还。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的马首铜像,在流落海外100多年后,于2007年被港澳知名爱国企业家何鸿燊购得,2019年捐赠给国家文物局,2020年12月回归圆明园。视觉中国/供国

  中国新闻发布:目前,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困境在哪里?

  孔泉:与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相比,成功追回的文物仍是沧海一粟。2008年10月,佳士得公司宣布将在法国巴黎拍卖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开始前,中国国家文物局两次发表声明,要求停止拍卖行为,但该要求被佳士得拒绝。中国国内近百名律师组成追索律师团,诉诸法律,但巴黎大审法院却以申请人“无直接请求权”为由,驳回停止拍卖兽首的诉求。令人欣慰的是,最后法国皮诺家族买下了两件兽首,并无偿捐赠给中国。流失文物追索的困境和突破由此可见一斑。我当时任中国驻法国大使,是这场拍卖风波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此事让我深感文物回家之路的艰难,也坚定了追索流失文物到底的意志。仔细分析起来,目前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行国际公约不利于历史文物返还。一方面,相关领域国际公约和规则均由欧美于20世纪中后期主导制定,突出“法不溯及既往”,使流失国无法用于追索签约前流失的历史文物;另一方面,相关欧美国家多不签约,致使受害国提出追索诉讼后,只能依据欧美的国内法审判。

  二是我国需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中,须积极与同我国命运相似的文明古国及国际社会开展深层次交流,加强在规则和议题制定领域的群体性发声。

  三是文物流入国正在形成“拒还联盟”。面对亚非拉文明古国分别呼吁有关国家归还被掠夺历史文物,西方十余家主要博物馆于2002年发表所谓《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抛出“文物国际主义”概念,试图影响国际舆论和立法进程,永久霸占他国珍贵文物。

  四是历史文物流失和返还的各种复杂因素交织。掠夺霸占他国和他人珍贵文物显然有违道德。德国和法国为服务其外交政策作出过一些姿态:德国近年向贝宁归还百余件青铜器文物;法国向贝宁返还了1892年掠夺的文物,并于近期由议会通过纳粹掠夺获得文物返还法案,批准政府将国家博物馆十余件藏品返还原属家庭。反观亚洲,在今年的4月20日,日本民间组织“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要求日本政府主动归还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掠夺至日本的中国文物,但是,日本官方仍没有任何反思殖民历史和返还掠夺文物的实践。

  中国新闻发布:据您所知,其他的文物流失国会以怎样的方式追索流失于海外的文物?

  孔泉:文物流失,中国绝非孤例。世界范围内有许多国家面临同样的追索困境。为了追回流失文物,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文物归还管理局,主要负责追踪拍卖行和文物售卖网站,密切关注涉及埃及文物的拍卖和转让活动。希腊从1830年独立战争胜利结束以来,多次制定、修改相关法律,采取各种措施追回文物,并且建立了由世界各地博物馆、警方、高等学校和私人收藏家组成的信息网络,及时掌握有关文物下落的信息,通过法律手段追索文物。

  中国新闻发布:您认为,中国未来应如何加大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力度?

  孔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历史发展进程看,推动文物归还是矫正历史不法行为、恢复国际正义的必然要求。本着上不负祖先、下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完善相关体系和机制:

  第一,完善文物追索的法治保障。在《文物保护法》中增加追索流失文物条款,明确追索主体和职责。对于历史上非法出境的文物,声明国家保留追回的权利。对被盗考古类文物的流失,应明确此类文物属国家所有,便于有效利用国际法机制展开追索。修订文物出入境等相关制度,做到既管住文物的非法流出,也管住外国文物的非法流入。推动《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尽早适用于我国港澳地区。

  第二,构建国际法理体系和行动纲领。同所有文物流失国合作,从道义和法理上驳斥所谓“文物国际主义”的论调,揭露其实质不啻文物殖民主义,推动相关国际规则改革完善,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发挥协调作用。对列强历次侵华战争期间劫掠的文物应形成系统的追索诉求,包括积极争取与主要文物流入国签署合作文件,通过标志性阶段成果逐步推进。

  第三,推动文物追索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拉美、非洲国家,多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并且文物流失严重,与我国共同面临文物追索的历史责任。可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等框架内,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探索建立文物返还领域政府间论坛、会议、国际组织等,形成区域合力,扩大天然同盟军。

  第四,着眼长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追索事业。着力提高我国民众对追索流失文物的关注度、认知度、参与度——既要有对流失文物复杂历史背景的全局意识,也要有依法追索流失文物的强烈意识、全民追索流失文物的整体能力。建议建立历史流失文物互动网站,吸引并指导民众通过图片定位制作中华文物全球足迹图,也包括旧图新景对比或将散落各地的文物碎块拼图复原,如将洛阳龙门的无头佛身,接上日本博物馆所藏佛首。通过民众的广泛持续积极参与,增强民众的文保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形成流失珍贵文物的综合数据库,为流失文物追索体系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新闻发布:请您谈谈,追索流失文物对当今的中国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孔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极其丰富的文物资源,这是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之脉、民族之根。

  追索历史上流失于海外的文物,从历史层面看,有利于记录和传承文物本身承载的历史,以史鉴今;从社会发展层面看,能够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继往开来,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从经济层面看,能够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在扩大对外交流和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曾经,这些中华文明的结晶,因国运衰微为人掳掠。如今,追索流失于海外的文物,既是国家的权利,也是国家的责任。我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文物工作者以及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有更多的流失文物回到祖国怀抱,我国文物事业也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独特作用。

  (采访对象:孔泉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前驻法国大使)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