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团体在每年6月5日前后举行保护环境、反对公害的各类活动。
今年2月23日,中国生态环境部确定2022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围绕共建清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中国新闻发布》约请著名科普作家、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撰文解读。
航拍秦岭山区风光 视觉中国/供图
生物要生存发展,必然离不开环境。许多生物对于清洁环境,包括空气、水和土壤等的质量,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作为重要的环境指示物,这些生物能够指示环境的污染程度。某一地区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体现了这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于人类而言,环境的好坏更多是感官上的认识,但是对于一些生物来讲,它们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极强,当周围的物质组成发生了改变,它们很可能就会无法生存。
清洁环境是相对的。过去,一些科学家专门研究微生物,他们发现微生物可以改变世界。微生物在整个人类生存繁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微生物,人类不可能进化到今天,甚至可能早已灭绝。一个健康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是需要微生物的存在的。很多微生物与植物、动物或者其他生物,已经经历了几千万年甚至是几亿年的协同进化,或者说协同演化,才能够达到今天的平衡。人的个体就是一个系统,人和一些微生物是共生的。比如,我们的皮肤表面就有很多细菌,它们可以保护我们的皮肤免受有害紫外线辐射;我们所喝的酸奶里面的益生菌,能够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所以,清洁环境肯定是相对的,我们需要正确、客观、辩证地看待清洁环境。
我们再从更高等的大类来讲,比如真菌。蘑菇、木耳等大型真菌,对于环境的依赖很严格。只有当温度、湿度、光照等各方面的条件都达到要求时,它们才能够生存。我们的世界演化到今天,所有的生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会改变生物,生物也会影响环境,这是一种依存的关系。我们所谓的清洁环境,不光应当没有污染,更应当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生物组成的生机盎然的有机环境。只有环境及周围的生物健康了,人才能够健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辩证逻辑。
生活在陕西秦岭的金丝猴 视觉中国/供图
动物的生存有赖于良好的环境。环境生物,或良好环境下的生物,能够繁衍壮大,种群不断地增长,是和良好的环境有直接关系的。有的动物园里养的动物不能够繁殖,是因为动物园的环境不符合自然条件下的环境:在自然条件下,动物需要靠光照积温,只有当温度积累到一定程度,空气、食物、水等条件满足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繁殖后代。通过环境试验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比如,一个普通鱼缸里只放了水和几条鱼,而另一个生态缸里还有水草、水藻、沙石、各种小鱼小虾、水生植物、浮水植物等,和野外环境一样。后者所营造的微环境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动物的身体各项指标才能够正常。因此,为了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动物园就需要丰容,使里面的环境与自然界真实的环境一致或尽可能相似。这样,动物才能够心理健康,从而进行交配和繁殖。一句话,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生物需要依赖环境来生存。
曾经有人提出在“生物圈一号”地球上再造一个“迷你地球”,探求人类在其中自给自足,以及未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生存空间的可能性。1987年,“生物圈二号”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荒漠上动工,至1991年完工。这是一个巨大的封闭生态系统,其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内部设置5种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并放养和种植了约4000种动植物。可是实验过程并不顺利,科学家们进入“生物圈二号”之后就发现,里面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无法达到平衡的状态。许多植物不久之后就开始枯萎死亡,物种死亡和“灭绝”的速度让科学家们感到失望和害怕。这十分有效地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再伟大,对环境的认识仍然是浅薄、片面、有欠缺的。人类还不能彻底地改变一个环境,或者完全地建立一个人工的适合生存的环境。人类和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我们只有爱惜环境才能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得以长久地生存下去。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 中新社发 何胜山/摄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总和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态。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环境,而应该着眼于生态这个更高的层次。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生物多样性,这样人类才能够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的共识。中国深度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已加入的生态环境相关国际公约。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以一种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些生物作为生态保护的抓手,比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等典型的生物,它们都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物。以大熊猫为例,我们称大熊猫为“伞护种”,因为它就像一把巨大的雨伞,撑起了一片天空,把伞下的其他生物保护起来。我们呼吁保护大熊猫,不只是孤零零地保护一个物种,最重要的是保护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野生生物学或者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大熊猫的个体家域范围为5—13平方公里,而它们的大型食肉动物邻居,比如豹的个体家域面积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所以,要让大熊猫的整个栖息地能够健康地维持下去,就必须考虑到其他的动物。而我们原有的单个的大熊猫保护区或者保护地,有的可能就做得不够。
生活在陕西秦岭的朱鹮 视觉中国/供图
在2021年10月12日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以单一物种为核心,并在其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的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27134平方公里,这里数千米的海拔落差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环境,成为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气候垂直分带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这里是绝佳的生命庇护所,是天然的“基因库”,众多的古老物种也得以在这里幸存。栖息地里还有金丝猴、羚牛、朱鹮以及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而且,大熊猫国家公园在试点期间,搭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平台,把生态保护、扶贫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园区内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不仅是中国大熊猫保护格局的升级,还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贡献。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生活在陕西秦岭的羚牛 视觉中国/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生态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只有与自然生态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时候,才是可持续的。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繁衍的基本的保障,关系到未来人类共同的命运。“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我们持续坚韧努力。
[采访对象:张劲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