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胸痛中心织就群众“护心网”,加速构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6期作者:本刊记者
字号:默认超大|


霍勇近照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约3.3亿,大约每年每1000人中就有3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的急危重症。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心肌梗死患者将增至2260万。这对我国医保体系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日,就构建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话题,《中国新闻发布》采访了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国家冠心病介入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霍勇。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急重症之一,而抢救的关键是疏通血管。从进入医院大门到进行血管疏通,国际上胸痛中心D2B(指患者入院至球囊扩张的时间)指南要求是短于90分钟。而我国一项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急诊PCI(指院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平均D2B时间为132分钟,仅有22%患者的D2B时间短于90分钟。

  以上数据揭示了一个问题:国内绝大多数医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这样的病症,救治能力严重不足。问及原因,霍勇回答很简短:关键是缺技术。

  作为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专家,霍勇带领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曾是国内最早引进并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科室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霍勇曾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研修学习。那时,他就意识到,“技术”是提高急性病症救治率的重要基石。之后,他将冠心病介入新技术从国外引进到了国内,并主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介入器械的研发工作。介入治疗从初步开展,到之后的10年时间,都在经历一个普及的过程。霍勇在不断创新完善自己技术的基础上,也开始在各基层医院开展介入治疗的推广工作。据统计,从1994年开始,他先后帮助全国500多家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平均每年要完成1000多台手术。


霍勇正在进行心血管介入手术。中新社发 任晨鸣/摄

  此外,他推动在全国建立了100多家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和质控中心,倡导建立了冠心病介入病例网络直报系统,使我国率先成为从国家层面对介入病例数量和质量实现实时监控的国家。同时,他还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并验证“H型高血压”的理论,为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部分医院就开始建立了院内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绿色通道。但霍勇认为,传统胸痛中心注重院内绿色通道优化整合,并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急性胸痛相关疾病整体救治延误的问题。

  为探索出“防治”和“救急”相结合的最佳路径,在原卫生部医政司的支持下,自2010年开始,霍勇和国内一批心内科专家学者深入一线,对全国各地53家医院进行急救现状的摸底调研后,提出了在中国建设胸痛中心的建议——急救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胸痛中心。

  霍勇认为,与传统科室、病区不同,“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合作,构建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总结成关键词就是:快速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效率、全程管理、降低死亡。

  “胸痛中心实际上是一个治疗模式,是最佳治疗模式的整合。”霍勇介绍,在临床急救的情况下,胸痛中心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种资源和技术条件,提高效率,是临床医学目前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想要一个新的“治疗模式”行之有效,对其进行标准化、体系化建设至关重要。

  针对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差异较大的现状,霍勇和中国胸痛中心的专家们提出:把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分为标准版和基层版,主要内涵包括五部分内容:一是组织结构、运作体系,这与院长和各相关科室相关;二是救治能力、技术细节,科主任和各相关专业需要配合协调;三是院前救治、院内衔接,需要急救和各相关医院协调配合;四是培训宣教、公众参与,需要继续教育和各相关媒体参与;五是持续改进、评估质控,需要数据和第三方评估参与。

  按照政府领导、行业推动、医疗机构参与、社会支持的模式,中国胸痛中心体系建设已经完成。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不仅例数以每年约30%左右的速度持续攀升,同时逐步驶入质量优先的规范型发展快车道,介入诊疗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国有5280家医院参与了胸痛中心建设,其中2096家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实现100%的省份覆盖、93%的地级市城市覆盖、96%的县覆盖,初步形成了全国胸痛中心救治网络。

  这一连串数据背后的意义更令人振奋。自我国胸痛中心加快规范化建设以来,已累计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4万人,D2B时间由2012年的115分钟缩短到 2020年的75分钟,院内死亡率从12.4%下降到3%—4%。

  “促进医院优化流程和规范救治,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这意味着让更多患者能够获得良好预后,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和减少住院时间。”霍勇介绍,截至2021年,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2017年的8.8天下降至8.2天,平均住院费用由2017年的4.33万元降低至3.08万元;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STEMI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 2019年的7.4天下降至6.6天,平均住院费用从2017年的2.76万元降低至1.82万元。

  下一阶段,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将倡导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在胸痛中心救治网络基础上,构建区域信息化平台,建立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救治体系”“预防筛查体系”和“慢性疾病管理体系”。在霍勇看来,还要重点加强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室专科的医疗服务能力,打通急性胸痛救治的“第一公里”和康复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胸痛中心理念与医学模式符合中国国情,适合现阶段我国急性胸痛救治要求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与健康中国行动中“以人民健康为核心,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的要求高度一致。霍勇表示,未来要持续深化胸痛中心建设理念,不断丰富其内涵,在其理念和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加速构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采访对象:霍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