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的第二故乡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5期作者:[法] 莫言(Yves Mouillet)
字号:默认超大|


莫言(右一)和家人在法国。

  我有幸从童年时期就开始接受国际化的教育。虽然我出生在法国,但我的母亲是波兰裔,她始终坚持跟孩子们讲波兰语,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让我们获得了一种不拘泥于出生地的国际视野。这无疑是我从小就对中国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我与中国的渊源甚至在我出生前就开始了,即便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确切地说是在 1976年,我的母亲结识了一位来华沙旅游的年轻女子,她来自中国香港。尽管存在着文化隔阂,她们却一见如故,我母亲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邀请她品尝了波兰的一些特色菜肴,并向她介绍了自己的家乡。

  1989年,我母亲的这位中国朋友来法国东北部城市南锡看望我们,当时我还不到8岁。她的到访无疑增进了我对中国的感情。这位年轻中国女子彬彬有礼的举止、优雅得体的气质以及和蔼可亲的态度都深深打动了我,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15年后,也就是2004年,我正在撰写关于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的毕业论文。一天,厨房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我哥哥和我们的西安室友正在一起做饭——中法结合的菜式,用著名的“老干妈”辣酱做调料。当时,我已经养成了在所有菜里加“老干妈”的习惯——我最喜欢其中有花生的那种。我动作轻快地关掉电脑,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从厨房飘来的香气。另一位武汉室友正在放中文歌,我也沉浸在音乐中,开始哼唱“猪,你的鼻子有两个孔”。这很搞笑,当时我完全不懂自己在唱什么,但我真的很喜欢中国流行歌曲的节奏。

  突然间,我哥哥冲着我喊:“别陶醉了,快来帮忙干活。”他同时递给我一把中式菜刀。说干就干,我开始专心地切白菜,菜是他们刚从当地的中国市场买来的。读到这里你就能明白,当时我们虽然在法国,却过着法中文化交融的生活。我和哥哥与两位中国室友同住了两年,我与他们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18年后,当我写下这几行字时,我们依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2005年,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准备开始一次赴中欧和东欧的旅行。这是一场为期一年、跨越20多个国家的旅行,目的是报道当地人的生活,将其生活方式呈现给法国观众,从而向人们展示跨文化教育的优点。这次旅行让我和我的旅伴意外收获了不少奖项,包括法国青年部颁发的“青年挑战”奖。

  在一连串的紧张冒险之后,接下来的两年对我来说显得异常沉闷和无聊。终于,在2007年,我的生活发生了一次360度的大转折。我第一次去了中国,确切地说是去了北京。

  我永远不会忘记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时的第一印象。我感觉自己终于踏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任何经历的冒险之路,这里的一切都如此的不同。时至今日,我仍然忘不了从父亲手里接过行李时,他那微微湿润的眼睛。他是否曾经预感到,我将在两年后搬到这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国度生活呢?今天的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确信这一点。然而在那时,我只是打算待几个星期,拜访几位中国朋友而已。

  那次旅行就像一次中国文化对我的启蒙。我记得,当我把朋友的地址递给出租车司机时,我的心怦怦直跳。“去哪儿啊?”司机问我。尽管我完全听不懂这样的京腔京韵,但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我曾在法国、西班牙和德国学习,曾赴20多个国家旅行,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迷失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那种独特的乐趣。

  我摇下出租车的车窗,温暖的微风吹拂着我的脸庞,各种指示牌飞快地掠过,上面的汉字吸引着我的目光。当时,我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尽快学会它们。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太难了。

  与朋友们重逢的感觉真是太棒了。我一下子就爱上了中餐馆里的美味佳肴,真好吃啊!北京城的规模与欧洲的城市不同,许多建筑都很庞大。一些餐馆就像巨无霸,有好几层楼高。大学校园更大,像一座座能自给自足的小城市,街道也热闹非凡。简而言之,这座城市可以说是“巨大无比”。

  每当回忆起生命中的这段时光,我就会心潮起伏,感慨良多。那时候,每一天都有意外的惊喜,每一天都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

  直到今天,我仍在不厌其烦地称赞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安全感。人们可以在晚上10点以后乘坐地铁而不用担心会受到任何骚扰,这是在欧洲很多城市都无法享有的奢侈。我在北京的公交和地铁上从未感受到任何恶意,打架或争吵等现象也相当罕见。

  我在中国待了几周,去了许多城市。然后,我作出决定:既然历经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如此吸引我,那我一定要更深入地了解它。我要去中国!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为这个目标做准备,并开始到孔子学院上课。许多法国人在那里上中文课,但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能够完全掌握这门语言的人更是极少数。

  2009年,我终于下定决心搬到我朝思暮想的北京。自2008年奥运会以后,这座城市已经披上了最漂亮的盛装,超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星罗棋布的古建筑交相辉映。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凭借其造型之美和技术之强闻名于世,比如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528米高的“中国尊”等。北京以及中国的很多大城市都拥有了全新的面貌和地标性建筑,就像120年前的巴黎拥有了埃菲尔铁塔那样。确实,中国的许多城市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美。我有一些北京朋友过去十几年一直生活在欧洲,他们总是跟我说,已经快认不出那个童年记忆中的北京了,现在回来甚至经常会迷路。他们说在法国,城市变化一般不大,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即使离开几十年后再回去也很容易找到方向,因为那些城市基本上都保持着原貌。


莫言在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骑马。

  在北京生活的十几年里,我有幸见证了这座城市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街头人们的穿着。2007年,比起法国的年轻人,我感觉大多数北京人对自己的穿搭似乎不怎么在意;而15年后,位于北京东部的三里屯焕然一新,百货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里已成为潮流文化盛行的时尚街区。在那里逛街的人们常常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们显然是在用着装表达自我,以至于吸引了许多摄影师街拍,这些照片则有可能出现在时尚杂志上。
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开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留学,这不仅让他们获得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也带来了开放的思想和全新的专业知识。如果在北京街头问路,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英语甚至其他语言为行人指路,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和亲切。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北京路面机动车类型的变化,特别是电动汽车不断增多。这要归功于政府对购买电动汽车的补贴、严格的交通限制措施和对燃油车的逐步淘汰计划。我平时也开电动汽车出行,这让我的欧洲朋友们感到很吃惊,尽管这在北京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如今,北京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数量几乎和全美国的一样多,由此可见人们为减少污染所做的努力。北京曾一度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但自2018年以来已有了明显改善,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能看到蓝天。

  由于各领域的技术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人不像在巴黎街头那样招手打车,而是更喜欢用手机客户端约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等候时间。大街上,快递和外卖骑手络绎不绝,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网购需求。从预订到支付,一切操作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完成。

  中国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是一个为建立多极化世界不停奋斗的“巨人”。它很强大,也极为友善。曾经,我一直想生活在世界的中心,生活在能被历史书写的地方,是北京让我实现了这一梦想。我真诚希望西方世界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一个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中国。毕竟,闭着眼睛怎么能看到差别呢?要改变刻板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主动了解。

  [作者及供图:莫言(Yves Mouillet)|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法语频道新闻主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