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场里与雪花融为一体的冬奥圣火已经熄灭,那些感人故事、难忘瞬间、真挚笑容依然在网上网下广为传播,在人们记忆里久久回味。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历经7年艰辛努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再一次共创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再一次共享奥林匹克的荣光。”
扣人心弦的冰雪运动赛事,美美与共的开闭幕式表演,憨态可掬的“冰墩墩”“雪容融”,中国人迎客天下的诚意和热情……姣姣冰面、皑皑雪场,在许许多多看得见、听得清、感受得到的故事里,中国与世界共赴冬奥之约、共享新春之会,奏出“一起向未来”的激越交响,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给疫情笼罩的地球家园带来光亮、希望和力量,让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绽放别样光彩。虎年春天的冬奥盛会充分证明,新时代中国故事大有可讲,新征程上国际传播大有可为。
(一)
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与世界的美好约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担当,是中国之进、中国之治的生动写照,本身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中国故事。
世纪疫情笼罩之下,东京奥运会、欧洲杯延期,各类大型国际赛事纷纷取消。在世界的目光下,北京冬奥盛会成为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顺利举办即成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鲜明而坚定。历经 6 年多精心筹备,新时代中国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用信心、决心和实干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们说,“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所有竞赛场馆全部完工,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采取闭环管理政策,闭环内外独立运行,筑牢疫情防控之墙,创造安全的参赛、工作和生活环境;首次实现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首次采用碳排放趋近于零的制冰技术,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中国不仅做到了“顺利举办即成功”,而且办出了特色、办出了精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评价称“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说“中国将办赛的标准水平提升至新高度”。北京冬奥成为迄今收视率、网上参与度均为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国际舆论场上,积极客观声音占据主导,随着赛事渐入佳境,反华势力各种炒作和喧嚣几乎无人问津,政治操弄不攻自破。
从上世纪初的“奥运三问”到新时代的“双奥之城”,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 2022 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鲜明宣示: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正在为世界作出独特贡献,社会主义制度生机勃勃、优势显著。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有着不竭的源泉活水、满满的信心底气。
(二)
奥运之美,在于永攀高峰;精神之美,在于奋斗不止。冬奥盛会是世界顶尖的体育盛事,更是精神、意志和友谊的广阔舞台。
当中国短道速滑队依靠强大实力和团队配合为国家夺得首枚金牌,队员们热情相拥、喜极而泣,这是奋斗和团结的故事。当“天才少年”苏翊鸣摘得一金一银,实现了儿时的希冀—“我要代表中国去参加冬奥会,然后取得好的成绩为国争光”,这是关于青春追梦的故事。当“四朝元老”徐梦桃像一只从容的雪燕在雪场迎风飞翔,最终赢得她苦苦等待 12 年的冬奥金牌,这是因热爱而坚持的故事。当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杨洪琼克服疲劳不适,奋力夺得自己的第三枚金牌,这是用意志书写传奇的故事。当谷爱凌凭借最后一跳逆转夺冠后,向遗憾落泪的法国运动员送去安慰,美国媒体称“这就是奥运会的全部意义”,这是温情和友爱的故事。
一位位倾力投入的中国运动员,超越自我、跨越极限,谱写了汗水浇灌光荣、奋斗成就梦想的青春之歌,展现了自信平和、平视世界的中国青年群像,与各国运动员一道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他们昂扬拼搏的英姿,不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缩影?他们真诚阳光的微笑,不正是中国人民乐观向上的写照?通过电视镜头和社交媒体,世界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真实的中国、活力的中国,看到了与一些政客和媒体所描述的完全不一样的中国。
从“鸟巢一代”到“冰雪一代”,新时代的中国,强国复兴的奋斗者更加英姿勃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更加自信从容,神州大地每天都演绎着蓬勃激荡的青春故事。以历史作经、以现实作纬、以中国人民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实践和奋斗为支撑,就一定能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鲜活生动、更加富有青春朝气。这是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在冬奥的舞台上,展现出厚重大气、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彰显了与世界文化交融共通、美美与共的精神特质。
憨态可掬、充满科技感的“冰墩墩”,喜庆红火、顽皮可爱的“雪容融”,之所以得到各国人民的由衷喜爱,甚至“一墩难求”,就是因为巧妙运用了大熊猫、红灯笼两个独具辨识度的中国文化符号,融合奥运冰雪元素、结合时代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美好礼物,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的形象认知。
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蕴含着古老的中国智慧,从天而降的“黄河之水”气势浩荡,“燕山雪花大如席”映衬着“中式浪漫”;颁奖典礼上,古代同心圆玉璧成为奥运奖牌设计灵感,“岁寒三友”簇拥成金色的花环,“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点缀了颁奖礼服;竞技赛场上,盈盈飘动的“冰丝带”、长袖若舞的“雪飞天”、长城相依的“雪如意”,成为冰雪健儿们施展身手的空间;奥运村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写福字、贴春联,北京烤鸭、韭菜盒子、饺子等中华美食广受欢迎……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和载体,浸透着意蕴深厚的中华美学,展现着含蓄内敛的东方神韵,成为一张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中华文化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历史上形成的文化财富,更是与当代中国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审美品格。透过冬奥之窗,当代中国人的理念、智慧、生活、神采浸透其中,充满“中国风”的当代中国文化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又给人以自在调和、安然适宜之感。这启示我们,融入日常场景的文化最为可亲,由一个个具体的文化情境、文化意象丰富起来的故事最能动人。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要立足中国、扎根传统,更要聚焦当代、放眼世界,塑造更多为世界所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呈现更多习以为常的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用文化的力量
冲破隔阂、凝聚共识。
(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雪花,北京冬奥却以其独有的魅力和说服力,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冬奥故事讲述者,不同声部组成了中国之音的动听交响。
世界一流的比赛场馆和设施、严格有效的防疫措施、脑洞大开的高科技应用、可爱的“顶流”吉祥物、热情专业的 1.8 万余名赛会志愿者……各国运动员、体育代表团持续发文为北京点赞,“感谢、祝福”成为高频词。美国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西班牙滑雪运动员蒂博·马格宁、日本记者“义墩墩”等为冬奥喝彩、为中国发声,在海外社交媒体引来“转赞”无数。作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参赛者、报道者,他们的叙事角度既“主观”又“客观”,着眼于细节、落脚于情感,体现了“双向奔赴”的冬奥友谊。中国的好故事、好声音借冬奥之“船”、冰雪之约,真实生动地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我们还把镜头焦点对准许多外国运动员,为美国“五朝冬奥元老”肖恩·怀特的执着努力而加油,为日本花滑名宿羽生结弦的挑战极限而鼓劲,为俄乌选手赛场拥抱的情景而感动……这一幕幕场景,定格成北京冬奥的温暖瞬间,展现出中国人温良、友善的品格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追求。
中国故事多维立体,既需要“我说”,也需要“你说”“他说”;中国理念利在世界,既需要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也需要通过讲述别人的故事而传递中国价值主张。只有这样,才能广交朋友、团结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相聚“雪花台”,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盛会,是强国复兴进程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份宣言书。让我们一起行动,奏响交响乐、大合唱,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理解中国。让我们一起期待,在新时代中国播种下的“故事”,经过用情用功的耕耘和培植,必将结出遍布五洲四海的繁花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