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
60年前,航天对我们来说似乎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60年来,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嫦娥一号”到“天问一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和”核心舱,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先,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成为现实。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完成55次航天发射,发射次数居世界首位;发射航天器117个,居世界第二;发射载荷总质量191.19吨,发射载荷数量和质量持续刷新纪录。
在一颗颗卫星飞天、一艘艘载人飞船升空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据统计,我国为航天领域服务的人员约有10万人,来自约3000家单位。他们如同“天路基石”,铺就了中国航天路,助推着中国航天梦。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只是艰辛和汗水,但他们却一如既往,毫无怨言。他们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幕后功臣”,铸就了无数飞天传奇。在人们心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天英雄!
在海拔4800米的青海玉珠峰试验场,无人机高原测试团队遭遇强降雪天气,气温骤降10—15℃,队员们沉着应对,按计划启动应急方案,圆满完成飞行试验。航天九院九部/供图
“神舟十二号”北京总调度高健在央视全程直播中的报告用语“北京明白”被网友刷屏。他说:“‘北京明白’的职责,就是在航天员呼唤祖国时,永远有人回应 !” 中国航天报/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戴天方(左)在工作中。中国航天报/供图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图为“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叶光富在演示水油分离的实验。视觉中国/供图
“爸爸,怎么样才是爱国家?”“白衣天使奔赴一线,是爱国;爸爸好好完成工作,是爱国;你在学校好好学习,也是爱国。” 马政/摄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的那一刻,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和总指挥赫荣伟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国航天报/供图
3月4日,女装配工史册手捧检测好的航天员用“生理信号测试盒”。她装配的太空产品,正在空间站守护着航天员的健康。中新社发 晏美华/摄
廉静是航天九院九部发动机电喷控制单元软硬件调试组成员,作为外场试验团队的唯一女性,她常常与同事们一起忙碌到深夜,逐一核对飞行试验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航天九院九部/供图
为了跟上大家的步伐、尽快上岗,刚刚接触新岗位的航天新锐鲁静在白天学习实际操作后,又加班加点地学习补充理论知识。李源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