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同英中贸协、英国中国商会在伦敦举办的“破冰者”2022新春庆祝活动致贺电。习近平指出:上世纪50年代,以杰克·佩里先生为代表的英国企业家开启“破冰之旅”,打破了西方对华贸易的坚冰。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回首过去,我们不会忘记为中英关系发展作出历史贡献的老一辈友人。展望未来,希望两国有识之士和工商界代表秉持“破冰精神”,不断拓展互利合作,赋予中英友好新的时代内涵,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半个世纪以来,中英关系冲破各种干扰和障碍,取得历史性发展。50年的经验教训证明,中英开展互利合作,完全符合两国利益。其实,早在1972年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之前,中英两国交往的“冰层”已经开始松动。作为民间交往的代表之一,英国48家集团前主席杰克·佩里堪称中英关系的“破冰者”。本刊专访“破冰者”杰克·佩里之子斯蒂芬·佩里,请他讲述佩里家族与中国的缘分。
斯蒂芬·佩里在家中书房展示自己获得的“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证书。中新社记者 张平/摄
我爱我家,我爱中国
1953年,时任伦敦出口公司董事长的杰克·佩里克服重重困难,率领由15名英国公司代表组成的“破冰者”先遣团,突破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与中国开展商贸往来。第二年,48家有志开展对华贸易的英国公司创立“英中贸易48家集团”(1991年更名为“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自1993年以来,斯蒂芬·佩里一直担任48家集团俱乐部的主席。
近70年来,佩里家族与中国领导人保持着亲密的私人关系。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佩里,表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艰难岁月,为开拓中英经贸往来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老一辈友好人士。”同年12月18日,作为“中英友好的传承者、中英经贸人文交流的促进者”,斯蒂芬·佩里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中国新闻发布:回顾您的父亲与中国交往的历史,您如何看待他的这一做法?
斯蒂芬·佩里:我非常怀念我的父亲,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是一位善良且当之无愧的一家之主。1952年,在寻求东西方经济合作的莫斯科会议上,父亲遇到了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冀朝鼎。他们谈起了中国的很多政策,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中英贸易往来的想法。我父亲与中国的缘分便始于那次偶然的会面,1953年的“破冰之旅”也因此促成。这里我要补充说明的是,父亲迈出这一步,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他在剑桥的朋友——李约瑟博士的启发。正是李约瑟让父亲看到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突出地位,并坚信中国终有一天会回到世界的中心。怀着这样的信念,父亲做好了准备,要在英中交往中发挥作用。
那时,去中国要克服诸多困难。一来因朝鲜战争,西方反华情绪高涨;二来旅途充满着艰辛和危险——从伦敦到香港要走7天,从香港到北京还需要3天。但父亲毅然决然地要到中国去,并为此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他曾在写给冀朝鼎的信中说,“我一生有两大愿望,一是打破对中国的封锁,二是促进英中贸易发展。我还有两份爱,一是我爱我家,二是我爱中国。”
中国新闻发布:1993年您接任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的职务以来,又与中国展开了怎样的交往?
斯蒂芬·佩里: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见证了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集团及其成员与中国开展的合作也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和社会领域。
如今,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拥有600多名英中两国个人或机构成员,涉及商业、文化、外交、学术等多个领域。集团以“平等互利”为信条,向所有致力于积极建设英中关系的人开放,并为他们提供交流平台。我曾多次率领俱乐部成员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会面,这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商界和政界朋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我深信,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此,想要了解中国,必须先了解中国共产党。
2019年6月21日,中信银行伦敦分行开业仪式在英国伦敦举行。图为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左三)、中信银行董事长李庆萍(左四)、伦敦金融城前市长鲍满诚(左五)、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左一)等在开业典礼上举杯庆贺。中新社记者 张安琪/摄
搭建中英经贸往来的桥梁
在以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和英中贸易协会为代表的新一代“破冰者”的努力下,中英两国经贸关系飞速发展。过去十余年来,两国货物贸易额翻了一番,中资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项目遍及英伦三岛,英国对华投资覆盖70%的中国省份。斯蒂芬·佩里常年活跃在中英友好交流事业的一线,他用高超的沟通能力,积极推动诸多英国企业与中国建立联系,为中英经贸往来架设桥梁。
中国新闻发布:您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推动者。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英合作带来了哪些机遇?
斯蒂芬·佩里:“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为国际贸易和旅游开辟了诸多全新的领域,这是一项应该得到支持的事业,它能够促进双向货物贸易,惠及贫困国家。我想说,“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这一伟大倡议更加关注基于绿色发展的跨国经济合作,有望使非洲等地区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跳过传统的工业化阶段。我希望“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在发展中国家全面铺开,成为一个有机且不断深入发展的存在,以帮助世界“共享”其成果。
英国可以从“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到机会。“一带一路”将太平洋国家与欧洲国家联系起来,为国际航运带来了新的整合方案。比如,像利物浦这样的港口城市,可以发展成为中国货物经海运进入欧洲的中转站。作为世界上最早修建铁路的国家,英国如今在运输和通信方面也同样面临着发展机遇。随着英中两国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两国间不断刷新纪录的贸易水平将为经贸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英国工商界期待与中国分享创新和发展成果,秉持“破冰精神”,不断拓展互利合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英中两国关系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新闻发布:近两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动荡,对国际贸易和中英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您将如何继续推动英国工商界与中国开展合作?
斯蒂芬·佩里:如今,“贸易全球化”已在全世界成为一种稳定的共识。同时,开展贸易遇到阻碍实属司空见惯,过去常有,将来也会常有。我们要做的就是增进友好关系,向中国消费者推荐我们的产品。为此,我们还专注于帮助英国商界和政界了解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和理念,如“共同富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我们创立英中贸易协会,旨在促进英中两国企业间的贸易推广工作。我们会继续为英国企业提供支持,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后不断变化的供需特征。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致力于向英国商界解释中国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也是我们的一项首要任务。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努力让世界了解亚洲是如何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成为贸易大洲的。
2018年12月11日,“光辉的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图片展在伦敦举行。图为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左二)与斯蒂芬·佩里(左一)等嘉宾一起观看展览图片。中新社发
走在“读懂中国”的路上
在斯蒂芬·佩里位于伦敦的家中,中国的印记随处可见,包括关于中国的书籍、与中国朋友的合影等,这些物件彰显了佩里一家与中国的特殊情感。商贸往来之余,佩里也持续关注、关心和支持着中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地“学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向西方国家讲述中国发生的变化,帮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中国新闻发布:您和您的父辈都曾与中国有过深入交往。关于2021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哪些细节令您印象深刻?
斯蒂芬·佩里:2021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通过的第三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这个伟大政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我注意到,这次决议中还专门提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前两次重要历史决议——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它们“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训,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
同时,十九届六中全会也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在2035年完成第一步,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而这一点正是它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关键。
科学的方法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西方最好能认真研究和借鉴这种方法,即使频繁的选举可能会阻碍其在西方的应用。中国的政治文明已经发展了3000多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虽然侧重点与我们不同,但目标都是为人民争取更美好的生活。如今中国在多个领域已经获得了成功,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值得西方学习的。
我们有必要阅读中国领导人的文章和讲话,从而学着像中国那样规划未来。只有基于中国的中期发展需求,尊重中国现有和变化中的交往规则,才能跟中国在贸易中实现双赢。
中国新闻发布:您认为,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成为独一无二的执政党?您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斯蒂芬·佩里:“为人民服务”的决策动机,是中国与西方政治运作方式的明显区别,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点。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的核心价值理念,并逐步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理念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施惠于民,而是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当前和未来的奋斗目标。
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中国的体制非常成功,西方需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含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国家普遍陷入制度性困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开辟了一条新的成功道路。邓小平曾说,不管黄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如果你养猫的目的是捉老鼠,那么猫能捉住老鼠才是重要的。中国正是这样,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上,中国共产党没有意识形态化,他们非常务实。中国曾广泛地向西方学习,如今我们也可以向中国学习。通过研究中国的政策及其成功的原因,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借鉴。
我曾仔细阅读过习近平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并推荐给我的亲朋好友,建议他们反复阅读,包括理解其中提到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含义。我认为,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会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