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残疾人生活更美好!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4期作者:中国残联宣传文化部
字号:默认超大|


3月12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上,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向观众致意。视觉中国/供图

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捷报频传,金牌数和奖牌数都高居首位。伴随着五星红旗一次次在领奖台前升起,残疾人的冰雪之梦照进现实。

北京冬残奥会虽已落下帷幕,但中国8500万残疾人将继续奋力书写精彩人生。随着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民生保障、文化体育、无障碍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新时代,中国残疾人的生活更有尊严,更加美好!

  一、建设无障碍环境 残疾人生活更便利

  在北京冬残奥会比赛场馆里,无障碍座椅、电梯、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增设防滑设施、消除细微高差等细节随处可见,同声传译、轮椅推动等服务从不缺席……组委会悉心打造的无障碍环境,得到国际残奥委会官员、各国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比赛场馆外,改变也在发生。城市内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家庭内的无障碍试点改造,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为了规范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十三五”时期,中国残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部署开展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国所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都开展了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的工作,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市、县达到1753个。

  为了方便残疾人居家生活,自2010年起,中国残联在20个城市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根据“一户一案”“一人一策”的精准化设计理念,从各类残疾人的需求特点出发研究改造方案,使残疾人在家庭生活中无障碍地做家务、洗浴、如厕、出行。“十三五”期间,中国残联累计为65万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预计“十四五”时期将补贴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截至2021年底,中国残联共对18.8万名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二、助力民生保障 残疾人脱贫奔小康

  消除残疾人贫困,改善残疾人民生,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中国残联多措并举,编牢织密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网。

  为了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2016年起全面实施。民政部、中国残联等相关部门指导在全国全面建立了“两项补贴”制度,这是保障残疾人生存发展权益的重要举措,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两项补贴”分别惠及1200多万困难残疾人和1400多万重度残疾人。2021年4月,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不再受户籍地限制。

  此外,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到2020年底,全国现行贫困标准下700多万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了脱贫。在巩固脱贫成果的五年过渡期内,中国残联会同国家乡村振兴局,及时将易返贫、易致贫的残疾人纳入监测范围,截至2021年底,对60余万名易返贫致贫和突发困难残疾人开展跟踪监测和帮扶工作,未发生残疾人规模性返贫。

  三、推动康复服务 点亮残疾人希望之光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我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正朝着“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蓬勃发展。

  各项法规政策是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部署“十四五”残疾人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中国残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保局等部门,制定印发《“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对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作出部署安排。

  贴心精准的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是助力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残联持续推动全国13个有条件的省(区、市)出台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政策。截至2021年,821.4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175.1万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36.3万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全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发展到7900多家。

  残疾人康复工作具有特殊性,需要专门的康复机构和人才。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医疗卫生、特殊教育、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康复服务资源得以整合,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向基层延伸。此外,国家还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残疾预防项目,残疾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得到有效控制,疾病致残预防也取得新的进展,安全生产形势也持续稳定好转。

  四、保障教育公平 助残疾学子努力成才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组织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95%,残疾人受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针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为解决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2022年1月,国家出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确定到2025年,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97%,初步建立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明确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等政策措施,为“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目前,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进入高校学习;二是通过参加单考单招,进入高校特教学院(专业、系)学习。2015年,中国残联会同教育部出台《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残疾人参加普通高考专门制定管理规定,为残疾人提供包括盲文试卷、大字号试卷、延长考试时间等在内的必要支持条件和合理便利。2017年,《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正式印发。这个政策帮助很多残疾人进入了理想中的大学,改变了命运。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申请合理便利的残疾人数量逐年增加,五年内,全国共有5.75万名残疾学生被普通高校录取,比“十二五”增加1.92万名,增长50.1%。

  五、稳步提升就业 残疾人生活有尊严

  对于残疾人而言,就业是改善生活的重要条件,也是其全面参与社会活动、成就自我理想与尊严的关键。“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实施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各地累计为超过400万人次残疾人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超额完成任务目标。我国残疾人高校毕业生规模也在逐年增长,2022年已接近3万人。各地普遍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2021年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80%以上。

  为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保护残疾人就业权益,2021年,中组部、中编办、人社部、国资委、中国残联共同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要求到2025年前,所有职工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且符合相关要求的机关、事业单位至少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要求国有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

  近年来,残疾人的特殊比较优势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一些互联网企业与各级残联合作,推出面向残疾人的专属岗位,开展残疾人“云”客服、电子商务、网络居家就业、网络培训等就业项目。在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残疾人也为用人单位创造了可观的价值和收益,实现了企业与残疾人双赢的局面。

  北京宜生无忧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进入残疾人就业服务领域的企业之一。2016年,宜生无忧正式推出公益助残计划,以公益+商业的方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安置,提高残疾人的生活和收入水平,帮助更多残疾人获得公平就业的机会。据了解,目前宜生无忧已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残疾人就业服务,开发数十个残疾人就业岗位,累计帮助65000多人次残疾人实现就业,每年为残疾人创造数亿元收入。


2014年6月8日,甘肃省高考的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盲人男孩张耀东在妈妈的陪伴下走出考场。

  六、搭建文体平台 残疾人自信展风采

  当看不到多彩世界的残疾人用歌声打动听众,当失去双臂的残疾人用嘴咬住球拍进行乒乓球比赛……残疾人文体活动的意义显得更加深刻而长远。

  “十三五”以来,中国残联为残疾人提供了高品质、多元化的文体服务。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中国残联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深入基层开展“共享芬芳·共铸小康”公益演出100多场,把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了基层残疾人身边。

  在中国残联组织实施的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等项目示范引领下,各地基层残联组织开展各种残疾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十三五”以来,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项目已经惠及15万中西部困难、重度残疾人。全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十二五”末的6.8%持续提升至2021年底的23.9%。

  此外,中国残联持续支持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截至2021年底,各地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已设立1315个。在“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支持下,全国各地400多家公共图书馆共配置了20万台智能听书机,受到盲人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与此同时,中国残联积极搭建残疾人体育运动平台,自2016年起,连续6年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带动残疾人融入“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加长久且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必不可少。2021年,中国残联、中央宣传部等6部门印发了《“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对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推动残疾人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残疾人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等作出具体部署,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面对“十四五”新时期新挑战,中国残联将继续全面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着力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聚力夯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谱写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