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积极履行国际责任,贡献中国经验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4期作者:本刊记者
字号:默认超大|

2022年3月21日是第十个国际森林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为此,《中国新闻发布》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探讨中国如何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积极参与全球森林治理,为实现全球森林目标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林 视觉中国/供图

  森林对人类福祉、可持续发展与地球健康至关重要,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已成为全球共识。2007年,第62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森林文书》(后更名为《联合国森林文书》),旨在通过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消除贫困、改善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2017年4月,联合国大会为各国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制定了行动计划——《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森林可持续经营作出了全球性的政治承诺,明确了实现全球森林目标的监测、评估和报告体系,并制定了宣传策略。

  《规划》在“愿景”部分特别指出:“所有类型森林及森林以外树木得到可持续管理,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为当代和子孙后代提供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效益。”同时明确,到2030年,全球森林面积增加3%。

  《联合国森林文书》作为林业发展和森林经营方面最系统、最权威的国际文书,不仅符合中国的林业长期发展战略,而且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契合。

  为进一步推进履约建设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中先后确定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北京市雾灵山保护区、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7个履约示范单位,示范内容从传统的森林经营逐步扩展到森林文化、自然教育、森林康养、自然保护、国家公园建设、城乡林业融合发展等领域。

  这其中,涌现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履约最佳实践点,如:引入社会资本、共创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改革的浙江杭州余杭长乐林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余杭中泰竹艺小镇;转型国家公园建设、探索虎豹友好型森林经营模式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汪清分局;开展困难立地攻坚造林、人工林纯林多功能经营、培育优质大径材的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利用农田废弃秸秆改善土壤质量,开展林下种植业实现增碳汇、减污染、增收益多重效益的黑龙江哈尔滨丹清河实验林场;通过封禁养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实现天然林结构优化经营的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应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森林管护智能化的福建省永安市;等等。

  此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持续举办研修班、召开工作会,组织专家调研组指导和促进示范单位落实建设任务。同时,就履约工作与联合国森林论坛、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开展密切合作,并将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推动森林可持续建设、开展示范单位建设等纳入中德、中澳、中芬等林业双边合作的重点领域,力求通过加强履约示范单位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森林经营先进技术和理念,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技术和保障体系,总结不同类型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模式,建立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经验分享平台和最佳实践展示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三北工程,于2018年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评为“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首批履约示范单位之一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于2017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并作为成功范例被纳入《2021全球森林目标报告》,2021年又被中国政府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联合国森林论坛秘书长曾在森林论坛大会上称赞道:“中国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实践彰显了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坚定意志。”

  在国际舆论中,生态环境问题曾被视为中国发展的主要短板。如今,这种观点正在逐步转变。

  201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地球绿色的增加中有1/4来自中国,其中,植树造林贡献占比达42%。

  对此,NASA曾发表报道称,与20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韩国地球治理研究院院长贝一明表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革命,其历史意义将不亚于工业革命。”

  “中国在近几十年来,共种植了数十亿株树木,不仅应对了土壤流失与沙漠化,还让木材与造纸产业更加繁荣。”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报道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的努力。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小约翰·柯布博士谈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时赞不绝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建设任务6191.2万亩,退耕还林还草9939.2万亩,三北、长江等重点防护林工程营造林完成1.83亿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建设任务6075.2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2972万亩,国家储备林工程完成8550.5万亩。全国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18.21%,提高到2020年的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人工林面积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河北塞罕坝草原林场风光 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根本上是对人民所想、所盼、所急的积极回应。

  从针对林业草原施业区、生态重要或脆弱区、深度贫困人口分布区“三区”高度耦合的现实情况,明确了“生态护林员精准到人头,退耕还林精准到农户,木本油料等产业精准到政策,定点帮扶精准到脱贫摘帽”,到通过开展国土绿化、发展特色林果、扩大森林旅游巩固脱贫成果的“四精准三巩固”扶贫思路,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三大举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写好绿色生态文章。

  目前,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已突破8万亿元,形成了经济林、木竹加工、生态旅游康养三个产值过万亿的支柱产业,涌现出木本油料、林下经济、花卉等一批新兴产业,带动了3400多万人就业,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勃勃生机,有力地证明了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完全可以实现生态环保和经济增长的双赢。这也为全球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所评价的,“中国政府近几年把自己的发展路径、经验和新发展思路与世界分享,是对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

  (采访对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