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3期作者:李建成
字号:默认超大|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区发展,对老区人民一直牵挂在心,他充满深情地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要一如既往支持老区建设,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近日,《中国新闻发布》约请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龙岩市委书记李建成,共话老区苏区发展振兴。

  中国新闻发布:龙岩革命老区有哪些传颂久远的红色记忆?

  李建成:龙岩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

  这里是古田会议和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地。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制度,提出了解决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原则方向,使军队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里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并出席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开启思想建军、政治建军新征程,确立了新时代政治建军大方略,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

  这里是红军故乡、将帅摇篮。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先后创建了红九军(后改为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五个军。在参加长征的8.6万主力红军中,有闽西儿女2.6万余人,到达陕北后仅剩2000多人。由6000多名闽西儿女为主组成的红三十四师为掩护中央和红军大部队,绝大多数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长征每走一里路就有一名闽西子弟壮烈牺牲,可以说是“一里一忠魂”。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闽西走出了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刘亚楼等2位上将以及7位中将、59位少将。

  这里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堡垒。从1926年在永定县湖雷镇上南村“万源楼”建立闽西第一个党组织开始,闽西地区党的组织从未间断。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党组织领导广大群众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保田斗争,使龙岩、上杭、永定等县仍有20余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到全国解放,创造了绝无仅有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闽西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龙岩市充分发挥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传承闽西红色基因,赓续闽西红色血脉,聚力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龙岩篇章。

  中国新闻发布:围绕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龙岩做了哪些规划和安排?

  李建成: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龙岩参加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要一如既往支持老区建设”。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再次对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提出了重要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推动龙岩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去年9月,我们召开市第六次党代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发展定位,提出了“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走前头,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践行‘两山’理念、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等五个方面作示范,建设‘五个龙岩’(产业龙岩、创新龙岩、生态龙岩、文化龙岩、民生龙岩),强化党建这一根本保证”的“1551”总体思路,引领全市上下聚力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龙岩篇章。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生态立市,建设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龙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是坚持产业强市,建设特色鲜明、高质高效的实力龙岩。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文旅康养、建筑业、新材料新能源等“5+N”产业,构建具有龙岩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坚持创新兴市,建设智慧涌流、海纳百川的活力龙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提升新发展动能。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深化龙台交流合作。抢抓中央支持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对口支援政策落地龙岩的重大机遇,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

  四是坚持依法治市,建设良法善治、和谐平安的法治龙岩。传承红色法治精神,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奋力书写“中国之治”的龙岩答卷。

  五是坚持人民至上,建设普惠共享、更有温度的幸福龙岩。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提高全国文明城市覆盖率,让龙岩老区苏区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龙岩中心城区新貌 郭亦斌/摄

  中国新闻发布:龙岩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建成: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以及到中央工作后,先后20次来龙岩视察指导工作,多次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指导、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龙岩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市,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龙岩,去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一体推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90家年产9万吨及以下煤矿全部淘汰退出,禁养区生猪养殖场全部关闭拆除,全市主要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7.4%,小流域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

  二是生态品牌持续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持续拓展提升,全市水土流失率从2015年的6.98%降至2021年的5.93%,长汀县从8.53%降至6.68%,《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入选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长汀入选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森林覆盖率达79.39%,保持全省首位,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全覆盖,我市被列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试点落地龙岩。

  三是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上杭、武平、长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紫金山矿区生态恢复治理、汀江—韩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5项举措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经验推广清单。

  生态是龙岩最大的优势、品牌、名片。“十里龙川皆胜景,一城如画开翠屏”这句话很生动地描绘了龙岩的生态之美。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1年4月14日,龙岩市上杭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暨第四届“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在庐丰畲族乡蓝氏家庙广场开幕。图为畲乡风情表演。中新社发 林斯乾/摄

  中国新闻发布:目前,龙岩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请您为我们举几个具体例子。

  李建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在闽西大地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占全省近四分之一的11.0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1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8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我们每年将公共财政支出八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打造幸福龙岩,老区人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一是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94%,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2.02%,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3.3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9%,高中毛入学率96%,全市七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深化教育组团,实施名校“带动工程”,全市教育组团38个、参与学校98所,进一步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提升,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是医疗水平大幅提升。各县(市、区)均有1家二级综合性医院,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7.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88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3.64人,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三医”联动改革纵深推进,持续推动形成“一归口、三下放、五统一”,长汀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国务院通报表彰,长汀基层医改获得中国政府优秀创新实践奖,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三是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提高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城乡居民普通门诊“两病”(高血压、糖尿病)用药封顶线,高血压一年增加200元、糖尿病一年增加300元,“两病”门诊特殊病种在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90%,起付线从300元降为100元。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达到146.23万人、失业保险达到30.57万人、工伤保险达到48.89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3.6%,2021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至155元,高于省定标准。保持民生兜底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补助标准持续提升,困难群众可以就近在乡镇(街道)申请低保、临时救助,社会救助更有力度、更有温度、更有准度。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40张。

  (采访对象:李建成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龙岩市委书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