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地为己任,把山川作课堂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年第3期作者:本刊记者
字号:默认超大|


2017年4月7日,刘嘉麒在野外考察。

  刘嘉麒,1941年生于辽宁丹东,满族。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结缘地质 苦心钻研

  刘嘉麒是辽宁锦州人,1949年1月开始上学。1950年,父亲不幸病逝,留下母亲和四个孩子,家里没有了经济支持,姐姐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他。因家中困难,高中毕业后,刘嘉麒只能选择报考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五包”的地质院校,学习地球化学专业。

  1960年入学不久,赶上国家困难时期,刘嘉麒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直到1965年本科毕业。他幸运地从1000多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获得报考研究生的资格,并成为最后被成功录取的8人之一。1966年,学业因“文革”中断。1968年11月,他被分到地质队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脑力劳动变成了扛钻杆、打钻、挖槽子的体力劳动。刘嘉麒是农村长大的,干活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很快和工人打成一片。但他内心一直觉得,不能这样辜负国家的培养,浪费所学的知识,所以干活之余他常常偷偷看书。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当时37岁的刘嘉麒在吉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担任室主任,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家庭、事业都很稳定,尽管原单位提供了好多优越的条件挽留他,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生。在做研究生毕业论文时,他放弃了“四平八稳”的题目,选择了更加“冒险”的方向——用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新生代火山活动进行研究。为此,他一天24小时除了去食堂打饭,剩下的时间都待在实验室拼命干。靠着这股拼劲儿,刘嘉麒最终取得了实验的成功。

  此后,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带领团队推动我国火山研究走上系统化道路,系统揭示了中国火山的时空分布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让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他还积极推进火山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火山灾害的监测预警,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

  潜心敬业 持之以恒

  刘嘉麒说:“火山是大自然的塑造者,火山喷发是地球有生命力的象征,是地球的灵魂;人生要有火一样的激情,像火山一样的壮美!”


2016年,在长春举办的第六届国际玛珥会议(国际上从事玛珥火山和玛珥湖研究的最重要会议)期间,刘嘉麒(左)与以色列同行在野外进行学术交流。

  十进长白山,八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造访和考察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来早就过了退休年龄,没人“逼”着干活了,刘嘉麒却自己选择了“忙”。他笑称自己是倒数的“80后”。

  “也不是我觉悟高,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这样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才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小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讲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本。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是花国家和老百姓的钱才有了学习机会,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刘嘉麒表示,他从不过多想自己多大年龄,只想赶紧再多做点事。目前他做的一项重要研究,是如何用玄武岩(火山岩的一种)拉丝。这种纤维的化学性质、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比金属丝还好,可以跟碳纤维媲美,可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军事、交通、海洋等各个领域,未来将是钢铁纤维和碳纤维的重要替代材料。


2016年3月7日,刘嘉麒(前排右二)等在吉林辉南打钻。

  除了火山岩研究,刘嘉麒每年大概要做二三十场科普报告,同时兼做地质、材料、环境等方面的咨询工作。他现在仍在学校里上课、带研究生,指导他们研究课题。刘嘉麒教书育人将近40年,迄今已培养出70多名研究生,包括博士后。

  驰而不息 久久为功

  地球科学的本质是为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更好地服务,人类所用物质财富的85%—90%都是通过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得来的。比如造一部手机,就需要用到几十种矿产资源。再如,发展空间科学,如登月、登陆火星等,都离不开地球科学。刘嘉麒跟搞航天的朋友开玩笑说:“别不服气,你们只管上天,但不知道上天干什么;我们不能上天,但知道上天要做什么。比如登月落在哪里?落了之后干什么?在哪里取样?地球科学研究者是‘指挥员’。”

  刘嘉麒从事地质工作已经60多年了。他认为,现在的理论和60年前相比,虽然有不断的进步,但是没有质的变化,还需要有一些新的突破。

  中国是个地质大国,但还不算地质强国。刘嘉麒说,在一些基础研究方面,中国人创造的理论还很少。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都很先进,但大多都不是自己研制的。光靠买来的技术不行,得想办法自己创造,否则,国外一旦说不卖,我们就不行了。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地质科学和技术各方面都肩负创新的责任和使命。地质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其重心要落实到基层,建设地质强国,关键要进行重大突破和创新。刘嘉麒常说:“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就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这也是科学本身的规律和要求。”

  在创新的道路上,他从未止步。

  (采访对象: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供图: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