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热情余温犹在,冬残奥会大幕已经拉开,“雪容融”接替“冰墩墩”正式上岗。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满怀梦想,期待在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奋力拼搏、挑战极限。
保障参赛各方的健康与安全,打造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是办好冬残奥会的基础性工作。事实上,整个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始终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策略,从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建设,到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再到志愿者团队的人性化关怀……一系列务实举措变“有碍”为“有爱”,让残疾人运动员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以人为本——细节至上的无障碍设施
随处可见的残奥标识、新增的无障碍通道、雪地上铺设的木板和防滑垫……在素有“雪飞燕”之称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场工作人员正热火朝天地开展冬残奥会转换工作。这其中,许多细节的调整,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办赛服务理念。
在运动员休息室的就餐区域,一台饮料柜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与通常同种饮料放在一排的摆放方式不同,这个饮料柜的每一层都摆着各种不同的饮品,初看似乎有些杂乱,细想却能理解其用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样包括坐轮椅的人在内,大家都能在适合自己高度的位置取到想要的饮料。”
类似的人性化设计还有很多。据统计,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设置了永久、临时无障碍坡道11个,无障碍电梯23部,无障碍卫生间33个。此外,在竞速赛道设置了总长度980米的拖牵,在竞技结束区设置了一条长115米、净宽1.2米的魔毯,方便坐姿运动员在休息室、赛道和训练道之间连接移动。
“这里有很棒的运行团队负责不同转换工作,他们的努力确保了冬残奥设施达到无障碍的标准。”2月22日上午,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利安娜·罗德里格斯来到“雪飞燕”,对场馆运行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细致入微的设计同样收获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夸赞。中国选手朱大庆说:“这里的无障碍设施非常好,我乘着缆车一路从冬残奥村坐到了山顶,缆车的座椅还有加热功能,非常舒服。”而荷兰残疾人高山滑雪队教练员尼基则表示:“这里的硬件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都是我所参加过的冬残奥会中最出色的!中国的组织者为承办冬残奥会做了非常充分且出色的准备工作。”
不只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国家游泳中心,看台的无障碍座席及卫生间均比原来增加了一倍,最佳观赛座席留给残障人群。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场馆里增设轮椅、矫形器和假肢维修间、轮椅存放间、坐姿运动员更衣室等功能用房,为坐姿运动员参赛提供基础保障。在北京冬残奥村,所有入口均为平坡设计,一条人行暖廊道路贯通南北。而在张家口冬残奥村,下沉广场建设了符合坡度要求的多折木质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
2月20日,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董连民在“残疾人冰雪运动与北京冬残奥会”专场发布会上介绍说,北京目前已对108个涉奥场所及周边区域进行多轮“体检”,8个竞赛场馆、2个冬奥村(冬残奥村)已实现全流线无障碍,25家冬奥定点医院、60家冬奥会签约饭店、7家冬残奥会签约饭店全部完成无障碍改造,涉奥场所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9858个点位完成了改造提升。
科技助力——冬残奥会的人性化服务
要真正保障残疾人享有高水平参赛观赛体验,不仅需要完备的无障碍设施,更要有全方位、智能化的服务保障。
随着冬残奥会开幕式的临近,首都国际机场迎来了境外冬残奥代表团抵达高峰。为了确保残疾人运动员顺利抵达,机场航站楼的海关出口增设了自助无障碍健康申报验核机,乘坐轮椅的旅客只需扫码便可以快速通过。
在车辆保障方面,北京投入了640辆冬残奥会保障用车,其中40辆为“福祉车”,重点服务轮椅乘客及随行人员。据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40辆车全部为长期服务北京乘客的低地板无障碍车,每辆车均经过专业改造,可满足6辆轮椅车同时搭乘且互不干扰。车厢内还增加了扶手、背靠软板、下车门铃等无障碍设施。部分轮椅位增设了地锚,相当于为轮椅配备了独立安全带。此外,车辆还具备车身倾斜功能,让乘客上下车时更加顺畅轻便。张家口赛区则投入了无障碍公交车104辆、福祉车13辆,用于满足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行需求。
2021年12月29日,记者拍摄的延庆冬奥村无障碍客房样板间。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摄
在智能生活方面,冬残奥村的灯具、空调、窗帘等设施使用都已实现自主控制;感应传感系统、语音提示系统等智能设备的大量应用;手机APP提供无障碍线路导航,“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投入使用,充分考虑到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需求。事实上,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已经有100余名有需求的观众得到了全程无障碍服务。这不仅是“试水”,更是有力推进“残健融合”的生动实践。
在医疗保障方面,北京冬奥组委精准制定医疗救治方案,针对每个场馆比赛运动损伤的特点以及残奥运动员的情况,专门配置了不同专业学科的医务人员,真正实现了“一场一策”的医疗保障。
无缝衔接——有温度的志愿者团队
“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这样评价志愿者团队。
2月28日,延庆冬残奥村物流业务领域的志愿者在忙碌工作。郑伟博/摄
14年后,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出现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他们用灿烂的笑容、勤勉的行动,继续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奉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担任志愿者的张鸿博而言,这样的场景再平常不过:每天清晨,阳光从雪面上一跃而起,直戳眼睛;太阳下山后,冷空气又出来“接班”,嗖嗖地往衣服里钻……作为在东北长大的女孩儿,张鸿博直言她还是低估了张家口崇礼的低温。“站时间久了,从山谷吹来的风仿佛能把人吹透。”
然而,寒冷丝毫没能阻挡她对冬奥的热情。“志愿者的工作很有魅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能学到很多知识。能参与冬奥,我觉得很荣幸。”
与张鸿博一样,在北京冬奥会期间,18000多名志愿者坚守在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行等41个业务领域,用青春和奉献,用自信和笑脸,向世界展现出亮丽的中国名片。
如今,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然落下帷幕,而志愿者的工作却一刻也不敢放松。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的转换期内,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围绕残奥会特点、竞赛项目基础知识以及助残礼仪与技能等主题,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线上、线下强化培训。而在延庆冬残奥村里,物流领域的志愿者们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服务工作。从运动员班车场到各居住组团,从物流服务台到物流综合区,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帮助残疾人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志愿者李隆达,已经对志愿服务工作颇有心得,“我们在服务过程中会努力给残疾运动员们提供一个‘平等、参与、共享’的温馨环境,这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志愿者团队中,还有一名使用轮椅的残疾人,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自愿担任场馆无障碍体验员,为优化场馆服务提供细致的意见和建议。
正是无数志愿者的薪火相传,才一点一滴汇聚成了服务冬奥的磅礴力量。就像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黄思绵所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充分展现出当今中国青年朝气蓬勃的形象。他们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让更多人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温暖与力量。